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政策实施中,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下,教育国际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去年6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因应新形势,制定下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擘画宏伟蓝图,作出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周洪宇认为,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战略发生了变化,但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变;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政策发生了变化,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方针没有变。而且,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由世界教育“追赶者”向“并跑者”发展的过程特征没有变,我国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没有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宗旨没有变也不会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只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发挥中国“世界最大消费市场、最大留学市场、最大人才市场的潜力”,就能赢得改革发展创新的主动权。
周洪宇建议:
第一,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推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以改革开放40多年为契机,推出教育对外开放新举措,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理念及模式等优质资源可以作为中国教育的典型经验输出到国外,扩大中国教育影响力,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奠定基础。因此,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国际层面,总体策略是“分类实施”,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推进,对发达国家以优质资源“引进来”为重点,对发展中国家以中国教育“走出去”为重点;国内层面,强调“因地制宜”,目标是形成教育对外开放区域特色,东部重心在于整体带动,中西部重心在于面上突破,沿边地区重心在于特色先行。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国家相关部门可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挖掘出国留学的优质国家、地区和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留学保障及服务体系,为我国留学人员开辟更大的留学空间,化解因部分西方国家留学政策突变给我国留学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教育相通、民心相通,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要完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要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大力支持中外民间交流,加强中外体育艺术等人文交流。
第二,全面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大力提升来华留学教育层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为此,要探索实施来华留学生与本国学生趋同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双语教学课程,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尽快制定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以保障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与更多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降低国际学生来华留学阻力。举办教育国际展览,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
着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质量。充分学习发达国家对外教育援助先进经验,通过对外教育援助、对外教育交流等形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机会和增加生产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教育援助生产、生活,提升援助效果,使教育援助成为我国对外援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开放发展,促进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分工,推进新的国际教育格局形成。有效拓展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等方式,大幅提升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显著提高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积极鼓励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研究。要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开放进程,放宽教育领域外资股比限制。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与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充分参与的合作项目,建立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参与世界前沿高、精、尖科研项目创造机会,鼓励中外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在高新科技领域和战略产业发展方面参与国际合作,联合推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第三,全面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的针对性。首先,要统筹出国留学工作。规范出国留学服务,完善出国留学预警机制。在制度层面上,要在进一步完善留学预警的同时,规范留学服务市场,明确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监管要求,健全行业评价、投诉处理、信息公开、退出禁入机制。要对留学服务从业人员提出严格而规范化的要求,严禁未经培训、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提供中介服务。要对留学服务中介机构提出储备金要求,以备在留学家庭相关利益受损时予以赔偿。
妥善处理好疫情对出国留学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其一,继续加强对海外留学人员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响应需求,研究制定帮扶政策,充分体现国家的关心关爱。其二,积极探索推进“插班”“学分互认”“借读”等形式,拓展出国留学空间。其三,对于因疫情滞留国内但希望继续赴国外学习,且因无法进行线下或线上学习的学生,给予相应协助或便利,提供合适的选择方案,协助他们联系在国内对应对口学校学科专业继续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还可以考虑采取临时性借读措施,允许这些留学人员以交换生身份在国内高校学习,待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再由留学人员此前就读的海外高校认定其回国交流学习期间的学分。
其次,启动国内国际教育“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再次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让学生不出国门就享受到国际一流院校先进的教育资源,而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多元思维。此外,中西方高校在交流碰撞中,互相探讨各自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也使得中国教育打破原本的内循环,通过内、外循环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鼓励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国内高校要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开展联合办学,不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明确准入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加强引导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分类管理和统筹谋划,强调体制机制创新。要重点支持来自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我国建立合作办学机构,突出办学特色,鼓励双方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在学科专业管理方面多做探索。要突出专业优势和课程设置,对重复、缺乏特色、资源引进偏少的项目严格进行控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全面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全面参与国际教育发展与交流过程,促进全球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和教育标准建设。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下的全民教育政策研究与制定,结合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指导。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G20等国际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多边教育合作交流;制定培养全球教育治理人才计划,为国际组织输送中国教育人才;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与标准制定,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通过合作办学、设立分校等方式向世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积极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教育共同体。只有全面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与全球进行多边互动,中国才能在传播先进经验和理念的同时,把全球优秀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吸收进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的全纳、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及制度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经验、理论、模式的影响力。认真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要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以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方式积极推广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经验和教育扶贫的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影响力,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认真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理论和模式。主要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路径的科学梳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对于中国及其全人类的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的归因分析与基本经验,东方教育思想的复兴、影响与竞争力研究。必须提炼出真实反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具有普遍价值和普遍意义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学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