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日子,敬爱的恩师章开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章门弟子,大家都不愿也不能接受这一噩耗。不仅是章门弟子,所有了解章先生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跟我们的心情一样,大家以各种方式悼念缅怀先生。
当看到师生自发到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和博雅广场追思先生,为先生献花默哀鞠躬,我的泪水一次次流下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吸铁石,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和崇敬。
20多年前我开始在研究生教学中实行一个实地考察武汉历史文化教育遗址、亲身感受文脉学脉传承的项目,效果不错,很受学生欢迎。今年,我和研究生很早就定下了5月31日“昙华六一行”的研学之旅。昙华林原华大校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根脉所在,我想带着学生实地走访感受华中师大百年文脉学脉,结合自己的课题思考中国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5月28日先生突然离开我们,很多事情要办,这次研学之旅到底还做不做,我一直在心里打鼓。5月30日上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举行,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送别至亲至爱的恩师。
学生问我“昙华六一行”研学活动怎么办。我反复思考决定如期举办,因为这是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先生的好课堂。于是,我在学生群里发了下面的消息:
各位同学,这是昨日我在“桂子章园”群里发的微信,报告今日上午祭奠恩师兼顾公务的行程。另,原定明日(31日)上午8:30“昙华六一行”安排日程不变,但题目调整为“从章开沅先生武汉学术人生的原点再出发—从千家街到昙华林再到桂子山”,与大家共同学习了解章先生的成长道路及其治学精神。集合地点由湖北美院门口改为大东门武昌千家街华中师大一附中(前身为中南工农速成中学)原址门口。这里曾是章先生武汉学术人生的起点。我们将从这里到昙华林华中师大原址再到桂子山章先生人生事业的终点。
大家看到这个消息,一致赞同。大家认为这是对章先生最好的缅怀和追思,学习弘扬章先生的精神,继续沿着先生指引的道路前进。5月31日早上,我不到5点就起床了,因为我要做学生的向导,为大家讲解先生到武汉后的主要经历和事迹。同学们也都早早起床准备好了,有的已经出发在路上。7点多,我接到吴秘书的电话,要我参加省人大会议,这是临时安排的。这个会议很重要,我不能请假,只能取消我们的研学之旅。于是,我赶快第一时间编发了这个消息发在群里:
各位同学早!刚才得吴秘书紧急通知:“主任好!刚才代工委来电报告,党组领导今天上午8:30在3-2会议室听取代工委的选民登记系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汇报,请您参加。因是昨晚临时决定的,故通知较晚”,因此原定上午8:30的“重走开沅路,敢为天下先”(“从章开沅先生武汉学术人生的原点再出发:从千家街到昙华林再到桂子山”研学旅行活动临时取消,延迟进行。具体时间再定。请各位相互转告!
我和同学都感到有点遗憾,但没有办法。毕竟大家对这次活动期待已久,这几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各界都在追思缅怀章先生,学习先生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各种媒介,同学们也了解学习更多关于章先生的学问和人品。大家在群里说,这次研学还是要尽早安排。6月1日,经过核实,终于迎来了6月2日上午半天的空档时间。我第三次在群里发消息告诉大家:
各位同学,刚才吴秘书经过与省人大常委会秘书处再次核实,明天上午省里的会议 确实移到下午进行,这样我们前几天计划的“重走章开沅之路”(“从章开沅武汉学术人生的原点再出发——从首义路到昙华林再到桂子山”)研学旅行就可安心进行了。经查实,章先生1949年6月从河南开封解放区来汉后第一站是到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部,其所在地与住宅在今武昌首义路116号武汉市39中(原“善导女中”),我建议明天上午8:30大家自行乘车在该校大门前集合,住在学校的同学可以从地铁华师站坐到首义路站出来,斜过马路即到。我联系了39中书记王留,请他派人介绍老善导女中学校情况,参观完39中校史后再乘地铁到中山路螃蟹岬站出来,过街走150米左右到第二站昙华林湖北中医药大学,我带大家到此处原华中师范学院旧址华中大学翟雅阁、礼拜堂、文学院、理学院、颜母室等百年老建筑参观,章先生就住在颜母室,从1951年到1957年一直生活和工作于此,直到1957年后学校整体搬迁到新建的桂子山校区。湖北中医药大学隔壁的湖北美术学院是原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教工住宅区,美院的华中村有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知名教授钱基博、张舜徽等人的公寓朴园及榆园,现在是该校创意设计中心,当年曾大力提携章先生的华中师范学院首任院长杨东莼先生也曾住于此,我曾有《杨东莼大传》记此。我们从湖北中医药大学离开后会进湖北美院参观。第三站就是本校桂子山,仍在螃蟹岬站乘地铁回到桂子山参观章先生长期工作的历史系(现历史文化学院)和近代史研究所,最后到博雅广场集体祭奠章先生。如果顺利,预计11:30左右。我昨天下午6时下班后与司机边开边停边走,实地考察一遍,前后约2个多小时。所以,明天也只能走马观花看一下,重点在第二站和第三站。各种有趣的事情不能细讲。如果细讲,估计得一整天时间。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大家对于章先生学术人生、思想、事功及其治学之道、治校之道、为人之道的了解与认识。我们要认识到,章先生是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不只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还是思想家。在历史学上,他秉持中国历史学“存真求实”、“经世致用”优良传统,主张“参与史学”,让历史学不仅“存真求实”,而且“经世致用”,推动教育与社会变革。他主持推动了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史、中国商会史、南京大屠杀史、中国教会大学史、中国大学校长史等重要领域以及张謇和陶行知等知名人物研究,开拓出一批新的史学研究领域,为后代学人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体现了他治学的“大视野、大格局”;在教育上,他作为师范大学校长,培育了成千上万师范生,使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精心培养时代新人,造福于教育事业;作为导师,他无私奉献,精心指导,培养出众多学术界、教育界、政界和企业界杰出人才,成为各界精英,体现了他的“大爱精神”;在思想上,他主张“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以清代大儒皖籍学者戴震名言“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为座右铭,通过历史研究探寻前人智慧,对一系列有关中国和人类文明前途重大问题作了深沉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思想命题,以思想为利器推动了历史发展。如今,“斯人已乘白鹤去,世上再无章开沅”。最后提醒诸位同学,我刚看了天气预报,明天是大晴天,气温23度至32度,还是很热,但也可能晴天转小雨。请大家做好各种准备,除了戴口罩,带水,最好带个防晒帽。预祝顺利,明天见!
这段话比较长,我把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大家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学习章先生的学术人生和治学精神,为研学之行顺利开展做个铺垫。
6月2日上午8点半,我们师生20余人准时在武汉市39中大门口会合,开始了“重走章开沅之路”的研学。同学准备了一个可挂在腰带上的扩音器,我带上后俨然一个导游和解说员。这是一次特殊的导游,这也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我要把这一课讲好。
从武汉市首义路39中开始,我尽己所知,如数家珍,把章先生在武汉的学术人生和重要贡献一一讲给大家。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章先生的世界中。等走完昙华林的几栋老建筑,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点。大家分头乘车赶往最后一站,也是章先生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桂子山。
我先带着大家到一号楼历史文化学院,给大家讲了章先生从一个普通老师到教研室主任再一步当上华中师大校长的传奇人生经历,给大家讲了章门弟子的情况和对先生学问精神的传承,还在历史文化学院我们七七级同学捐献的高大的司马迁塑像前,与同学们重温了这位中国史学之父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及历史系两位授课恩师的治学格言,章开沅先生的“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张舜徽先生的读书“除了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书”,多到社会上去历练,以扩大求知领域。先师们的教导,一以贯之,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最后我们步行到博雅广场,那里有章先生题字的一块博雅石,也是校内学生追思先生的地方。
看到先生熟悉的字迹,我与先生交往的一幕幕又在脑海了闪现。先生就像桂子山上的一棵大树,这是一棵精神大树,也是一棵思想大树。今后,先生的标杆性意义将更加显著,也必将成为全体华大人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华大人。
我最后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从三个层面再次概括了章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一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先生继承了中国史学“存真求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史、中国商会史、南京大屠杀史、中国教会大学史、中国大学校长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开创引领之功,推动了当代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二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富有作为的教育家,先生1983年至1985年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治学治校都敢为天下先,其治校思想特别是其首倡“校–县”(华中师大—仙桃)合作模式,引领了全国高校密切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主动培养地方所需人才的方向与潮流,极大地扩展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经《光明日报》的长篇报道,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与武汉地区另外两所知名高校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教改革相映成辉,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是始终关怀民族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思想家,先生以清代大儒皖籍学者戴震名言“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为座右铭,通过历史研究探寻前人智慧,对一系列有关中国和人类文明前途重大问题作了深沉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思想命题,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发展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等我讲完,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一点半了。大家都还没有吃饭,在博雅石前拍了一张合影后,我让大家赶快去食堂吃饭。我下午还有会,就坐车回人大了。
第二天,有同学写了参加这次研学活动的感想,发给参与这次活动负责报道工作的学校宣传部老师。
研一的韩旭帆同学说,本次研学旅行以“重走开沅路,迈向新征程”为主题,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善导女中、昙华林等地,并返回桂子山,到章开沅先生所在的历史文化学院和近代史研究所进行了游览。在参观途中,周老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各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及章开沅先生与各校的渊源,使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章开沅先生的学术轨迹和治学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中昙华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在昙华林有很多西式建筑,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这所学校的沧桑巨变,彰显着这所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研二的王亭力同学说,以前只是听说章先生的声名远望,这次游学,我更加了解了章开沅先生,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学术研究如何发展,对他更加尊敬和钦佩,能如此近距离感受一代史学大家,深感荣幸。此外,对我的老师也有了新认识。一路上每遇到一处建筑,一幅名人的画像等等,周老师总是能说出很多关于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我感叹于老师的渊博学识和超强的记忆力,也希望自己能以老师为标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论以后身在哪里,都要记住老师的谆谆教诲。
大三的刘雨欣说,昙华林路过很多次,翟雅阁的故事听过很多次,章先生的事功了解过很多次,可是当这三者交汇在一起,内心震撼,无法言表。在昙华林文华大学文学院的天井里听周老师讲授的时候,我觉得他跟章先生的形象,重叠了。知识可以跨越时空,学者的态度与精神也是可以传承永继历久弥新的。
学生对章先生的崇敬发自肺腑,对我的肯定个人愧不敢当,只能视为激励与鞭策,自觉离章先生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但先生的教诲会永远铭记。我知道,先生虽然离去了,但他在天上仍时时关注着我们,与我们同在,给我们力量,催我们奋进。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