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关情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介绍《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有关情况》,再次提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也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分析探讨。
其中提到学校美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王登峰介绍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省份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高等教育阶段,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关于下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考虑,王登峰提到要 ,聚焦以下三个方面:转变美育育人价值认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以及调动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积极性推动美育评价体系改革落地落实。
真正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提供保质又保量的音乐、美术课程。根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但来自一个已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林日新)也揭露了目前落实政策的真正难处:实现“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达总课时9%”很容易,只需每期学校教导处打印课程表时,把音乐美术课程按规定排足便可,而至于实际操作,就只有你知、我知、他知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地区尤为普遍,音乐、美术课虚设的现象早已旷日持久。原因有三:一是升学率为单一判断标准的大环境下,学校为了抓升学率而选择忽视分值不占优势的其他课程;二是学校缺少专业优秀教师,较为落后的地区在人力资源上亦无竞争优势,一些学校通常是让文化课老师兼任艺术课;三是学校领导层的美育育人价值观念没有跟上。
下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围绕王登峰司长的三个方面,学校如何落到实处,学校将会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
转变美育育人价值认识
以一则美育教案为例,上海市美术特级教师瞿剑宛在疫情期间开发了“疫时美育——画时代最美的人”中国画人物单元教学课程,他认为疫情倒逼着教育者思考如何教书育人,而“时代美育”是即时性、动态性、发展性的,与书本知识不同,需要不断更新。
美育要求教学者拥有敏感的育人灵魂,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并不是只有知识与技能就能胜任美育工作,还需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面临疫情这一特殊的时期,“疫时美育”是滋养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王登峰在发布会上也指出,以“移风易俗”转变美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带动美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对美育的育人价值有一个充分和深刻的认识。美育不仅仅是吹拉弹唱等技能,而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一定是面向人人的。
美育教学的改革,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立足于教会学生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和专项艺术特长。通过美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艺术知识、基本的艺术技能,要让学生们有欣赏美、体验美的机会,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让学生有创造美的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设施建设
自从启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来,美育在全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首批支持20所高校对口支持18个省(区、市)的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持续、稳定、有效的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五年来增加17.9万人,平均增速为7.8%。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同时,教育部指导各地将美育教学器材配备纳入全面改薄项目统一推进,全国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大幅度提高,艺术教学器材与课外活动场地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高中达标率达93.26%,近五年分别增长了36.60%、20.16%和8.67%。
计划还在继续推进。“从各地各校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加快场地和器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正如王登峰在会上提出 ,当前阶段各地采取措施时也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器材方面,各地可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点配备像二胡、笛子等器材,不一定都得有钢琴;很多场地也可多功能来使用。“但是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要加快补齐这个短板。”
另外,王登峰提到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要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
关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将继续指导各地多措并举,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类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的力度。创新举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抓好美育教师源头培养。
推动美育评价体系改革落地
美育跟体育一样,目前已经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分值一般是在10到30分之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与国防教育研究室主任许洪帅说:“从试点看,尽管在考试内容、评价策略、技术支持和计分选择上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但总体反馈和落实效果良好。”
美育究竟应该考什么?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艺术学科如音乐、美术、书法(必修)外,很多学校已经设置舞蹈、戏剧、相声、地方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校本美育课程(选修)。我认为考试科目不应有所局限,可以让学生在必修和选修的大范围中自选两个美育科目进行考试即可。”
而提及考试方式,赵伶俐教授还表示:“考试方法不可单一。学生可以选择笔试,在掌握一定审美知识基础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审美理解、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也可以选择艺术表演;还可以参加自然审美、社会审美、科学审美活动,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按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美,这合乎各美其美的原则,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美育考试的积极性。”
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教育逐渐在综合评价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大势所趋,为此需要进行探讨和落实的地方还很多,如何才能坚守初心,避免让培育美的动力又变成考试压力,也需要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