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武汉已经开始冬季取暖的规划布局。图为2006年的开工仪式现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个新词: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什么叫“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因此,为推动疫后经济重振,南方供暖的话题再次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有效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冬季取暖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人士关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福州、贵阳等40余个南方城市已经陆续启动了形式多样的冬季取暖工程。从热电联产的集中取暖到天然气分布式取暖,再到基于新型清洁能源的多能耦合式取暖,南方供暖从社会争论已经逐渐转变为“顶层政策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的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连续三年为南方供暖建言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教授递交了《关于我国集中供暖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的建议》。建议案提出:
● 国家应当尽快规划,将供暖分界线南移,沿长江重新划定集中供暖区域,布局南方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建设,让南方城市早日拥有“温暖”的冬天。
● 在具体操作层面,南方冬季供暖不宜照搬北方政府包干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因地制宜发展集中供暖或分布式采暖,突出强调实施保暖联动;利用新的科技、环保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补充;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以企业和用户为主体,政府指导扶持。
冬季的室内,北方人穿着短袖,南方人瑟瑟发抖,成为人们的一种调侃
相关部委对周教授的建议案,给予了回应。周教授根据有关部委的回复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2019年两会,周教授提交了《关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南方供暖问题研究与实施的建议》。这份建议案细化了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 国家发改委应会同住建部、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尽快成立南方集中供暖相关问题研究小组,进行调研论证,规划南方供暖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有条件有需要且适宜的地方可以实施相对集中供暖,不需要、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则采取分散供暖,供暖时间还可以根据气温变化适时予以调整。
● 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排放。在进行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时应考虑相对集中供暖因素,预先建设供暖管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相对集中的供暖设施建设。
● 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供暖模式。解决集中供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供暖行业垄断、用户取暖苦乐不均、用暖安全性低等问题。有效消除不公平的福利供热,更合理地分摊供热费用。
● 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鼓励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建筑节约能源管理,降低建筑能耗。
2020年两会,结合疫后重振的工作实践,周教授锲而不舍地第三次递交了关于南方供暖的建议案。与前两次相比,这份题为《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建议》的建议案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迅速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报道。其中,周教授不仅给出了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对于促进疫后有效投资、保障就业、提振国内市场的量化测算结果,更进一步指出,南方百城供暖市场已经初步成形,能够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基建”的时代要求。他在建议中提出:
● 在发展模式上,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产能和管道,发展分户自供暖,基于已有热源实施区域集中供暖。第二阶段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发热能综合利用,投建多能互补能源站,完善相关公用基础设施,形成“以点带面”格局。最后,先行先试城市建成区域能源互联网,并推广典型经验。
● 在供暖对象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先发展面向工商业用户、基于热计量的供热市场。其次,合理布局居民供暖项目,统筹满足“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取暖需求。最后,在极端天气、灾害、疫情等条件下,满足“公共服务”属性的民众供暖服务。
南方供暖在全国两会上早有先声,国家部委多次积极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的建议》《关于南方冬季供暖或采暖战略决策的建议》两份提案,并得到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响应。媒体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近八成的网友支持张晓梅委员的建议。自此,南方供暖不仅成为了历年全国两会上经久不息的热议话题,也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委、部门高度关注的公共政策问题。
2013年1月,国家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就南方供暖问题作出回应。该负责人表示:
● 夏热冬冷地区涉及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平方米、人口约1亿人,冬季潮湿阴冷,室外温度低于5℃时,人们的不舒适感要比同样室外温度的严寒、寒冷地区大。
● 夏热冬冷地区有必要设置取暖设备进行冬季供暖。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提倡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同时,提高建筑的冬季保温性能。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不提倡建设大规模集中供暖热源和市政热力管网设施为建筑集中供暖。
南方雪景让冬季取暖成为民生需求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发改委下属宏观经济学会低碳研究中心已组建南方冬季采暖课题组,就采暖路径设计展开研究。
2015年11月,国家住建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再次回应南方供暖等热点问题:
● 根据“南方地区”气候情况、建筑保温情况、人的居住习惯等,以及考虑到采暖期短、负荷小、波动大等供热特点,提倡科学地选择适宜采暖方式,采用分散、局部的供热方式,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如户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热方式,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热方式。
● 指导各地继续做好供热设施节能减排改造,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因地制宜推进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快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供热燃煤锅炉。加快供热老旧管网设施改造,降低供热管网设施的热损失。优先利用工业余热供热,积极推进地源热泵、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供热。
2019年8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497号(工交邮电类271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部分南方城市试点推行清洁集中供暖”的意见做出答复:
● 我们支持南方地区根据气候特点、采暖需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方式实现清洁供暖。南方地区寒冷时间相对较短,适宜采用即开即用、方便节能的采暖方式。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区电采暖发展迅速,对于满足南方居民采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我们也支持南方地区结合资源条件,使用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暖。具备条件的,建议通过市场化方式,利用电厂和工业余热为周边居民集中供暖。
北大教授指出南方供暖工程建设将有效释放居民刚性消费需求
“作为一名江西人,我对南方人过冬的难忍经历有切身感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张鹏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加快南方城市供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提振消费的一个重要政策抓手,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包含三方面”:
● 为扩大消费,一种常见做法是由各级财政向消费者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将公共财政支出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受财政承担能力的限制,消费券政策不能提升居民的持久性购买力,只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
● 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下,财政支出只有有助于释放居民被抑制的刚性消费需求,才可以通过一次性的投入达到启动消费的政策目标。所谓被抑制的刚性需求主要是指需要依赖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或者服务才可以实现的持久性的消费需求。通过加强南方城市取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释放居民取暖的刚性消费需求,诱导衍生性消费升级。
● 在政策的实施层面,南方取暖所需的基础设施应主要由市场化的企业承担建设及运营责任。地方财政可通过专项债等方式筹资,并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参与部分的基础设施投资。参照“2+26”通道城市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政策经验,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对南方居民的接入安装费给予一次性补贴,或者在短期内对于居民供热价格以逐年递减方式给予补贴,长期内的取暖支出主要由居民个人承担,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也主要由企业自负盈亏,故而不造成持久性的财政负担。
告别“取暖靠抖”,部分南方城市已在规划在建项目
事实上,南方许多城市近年来已在规划取暖项目,“冬天取暖靠抖”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湖北各大媒体报道“冬暖夏凉”工程启动
在湖北武汉,武昌地区几个靠近热电厂的片区已享受到了集中取暖。武汉还将在汉口西部及汉阳地区各布局一座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暖范围可辐射东西湖区、硚口区和武汉开发区。江苏扬州加大供热网建设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凤凰水岸等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
两会代表委员的呼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新华社发表记者调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呼吁南方供暖不妨采取一城一策,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方式,解决南方城市供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