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奎 | 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 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建议



纪德奎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处长、长江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1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必要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在教育系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以此来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

 

  一、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1.中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血脉相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从忧国忧民的诗词歌赋到以身报国的名人轶事无不体现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彰显着爱国主义,这些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基因与历史根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提供思想沃土,两者在互动互融中引领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2.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是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系统地呈现爱国之情、报国之行,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中萃取思想精华,延续文化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就会富有历久弥新的精神动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载体,又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也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有助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提高

  1.教育系统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和提炼爱国主义元素的优势。

  教育系统拥有类型多样、品种丰富的传统文化典籍,建有数量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还有一大批致力于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和热衷于学习、传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莘莘学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资源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有助于科学提炼爱国主义元素,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不竭的师资储备与资源供给。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利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爱国素材,使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更有内涵与文化底蕴,更加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深刻挖掘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视角审视当下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研究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用研究成果引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断走向深入。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与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本体研究成果,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本体研究成果,夯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庞大的系统,内涵丰富而深刻。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本体的深度研究,就难以发掘蕴含其中的爱国精神源泉。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高校专家团队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尽快出版一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释的原创性著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立心铸魂。

  2.创新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专家团队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研究,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诉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创新性阐释,使其成为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思想文化,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深度。

  (二)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过程,贯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精神

  1.科学规划,将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过程纳入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链条中。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是需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科研团队需要科学规划每一转化阶段的任务与内容,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联系,沟通时代诉求与研究内容的联系,建立学生需求与研究重心的联系,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笃志润德”行动目标。

  2.深入调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性。

  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不能留在理论层面,由相关研究人员带队,不同学科教师指导,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当前现实生活诉求,开展针对性调研。设计研究思路、制作调研工具、撰写基于实际问题的咨询报告,尝试作出评价反馈,使转化成果更加契合爱国主义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增添精准性,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

  1.编制教育手册,形成实物案例库,保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

  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相关出版部门,依据时代特点与爱国主义教育方案,遴选出有代表性的相关转化成果,摘录、汇编与整理核心观点,编制爱国主义教育手册;选取不同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如图片、影像等,形成实物案例库,逐渐积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优质资源。

  2.建设数据库,提供线上服务,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求的精准供给。

  由教育行政部分统筹协调,各学校分类负责,由相关专家引领,计算机软件技术企业介入,联合打造大数据智能信息云平台,提供线上服务。将现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解与重构,结合爱国主义的时代诉求,确定关键检索词与主题词,并根据不同主题予以分类。广泛采集学生的需求信息,设计交互界面,定期推送优质研究成果,促进研究转化成果的精准供给。

  (四)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创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条件

  1.健全奖励机制,激发研究者成果转化积极性。

  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在教育系统内部制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表彰学校课堂上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事迹;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指标,鼓励和支持相关研究人员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沟通往来,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开展创造条件。

  2.建立联动机制,创造成果转化和应用条件。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项目转化联动机制,由相关项目规划办、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分层设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爱国主义教育”专项项目,实行分层管理和专事专议,并给予专项资助,定期考核实施进度,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各项保证。对产生实效的优秀转化项目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五)精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队伍,凝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力量

  1.重构纳新,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队伍。

  教育系统中各类别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员相对比较分散,导致研究实力不强。伴随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相关教育研究单位、各学校需要厘清原有传统文化研究人员的专业领域、年龄梯层和研究经历,结合专业擅长和实际需要,有序安排研究人员组建成新队伍。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广泛吸纳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为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储备师资。

  2.转型升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过渡。

  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组成的跨学科或多主体专题研究团队,这些团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潜在力量。各学校根据爱国主义教育需求,对这些团队转型升级,将这些经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凝聚起来,定期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专题研讨和专题讲座,使他们逐渐转型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力量。

  (六)细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评估指标,提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保障

  1.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提升成果转化率。

  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成果转化质量评估,保证客观评价与监测成果转化情况。指标体系大体可分为转化条件、转化能力、转化效果等维度,包括研究人员数量与组合情况、经费支持与成果数量、成果学术影响力、实际利用率以及学生认同情况等。细化指标,对标监测,确保成果转化的长期性与高效性。

  2.引进第三方评估,扩大成果转化辐射度。

  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引进第三方评估团队,根据指标体系,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从成果水平、成熟程度、需求程度、政策方向、社会影响等角度评估成果转化质量。第三方评估团队可定期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公报,扩大转化成果的辐射影响范围,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长期优质的成果支持,奠定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