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娟 天津科技大学社科处处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纪 巍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仇淑平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 芳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 杰 天津科技大学社科处干部
张 伟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长江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校园人群集中、局部密集、流动频繁,返校开学后校园疫情防控是是一次重大考验。校园疫情防控关乎千家万户。为守住校园净土,保护师生生命健康安全,针对返校开学后,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八条建议。
一、坚持“精准施策”,实施“联防联控”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准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对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不同类别学校,疫情区域和非疫情区域,城市、农村不同区域等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提高学校疫情防控的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防疫情在学校内扩散蔓延。重点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坚决守住学校这片净土,坚持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两手抓,做到两落实、两不误。
学校要建立联防联控工作网络,严格落实“零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严防严守,不漏死角,统筹好附属单位、教职工公寓、校办工厂等的疫情防控工作。多校区办学的学校,每个校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防控工作。做好与属地卫生防疫部门、社区、公安部门的协调,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二、精心制定校园防控工作方案,开展环境全面整治
各学校提前排查传染风险,对全校所有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对有湖北省或其他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或与疫区人员有密切接触师生要逐一造册登记,做隔离措施。制定每日疫情报告、晨检、因病缺勤登记跟踪、缺勤复课证明查验、健康管理、环境卫生检查、健康教育、通风消毒制度等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开学前对校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垃圾站、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清洁,消除卫生死角。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对公共场所地面、公用物品、公共接触物品、物体表面进行开学前的预防性消毒。
三、加强对学校重点场所防控管理,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安排专人对校园各类场所进行日常预防性消毒,注意讲台、课桌椅、门窗把手、床栏、公用电话、开关、洗手盆、坐便器、台面等高频接触的位置,保证每天至少消毒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做好安全防护。
教学区。疫情未完全解除期间集中上课应全员佩戴口罩。教室、图书馆每日至少通风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场所尽量减少人员进出。实验室控制人员规模,实施场所设施、废弃物处置全闭环管理,严格做好防护工作。
宿舍区。严格实行封闭管理,进出必须实名验证并检测体温,谢绝访客。要求学生在宿舍区不聚集、不串门。加强宿舍消毒与通风,鼓励悬挂围帘、蚊帐等简易防护工具。及时清理宿舍垃圾,保持卫生整洁。
食堂。严格控制就餐人数,分批轮流错峰用餐。可提供快餐式盒饭,建议师生自带餐具,实行简约配餐、分散用餐。严格做好食堂操作间、餐厅和餐具的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处置分散就餐的垃圾。督促落实操作人员健康管理和个人卫生防护。
办公区。公共办公空间增大工位间距,做到办公设施每日清洁消毒。减少聚集性会议,增加网上办公。
交通工具。校车等交通工具驾乘人员须佩戴口罩,到站后通风消毒。对高频触摸的部位如扶手、座椅、车门内壁等重点消毒。
四、严格校园管控措施,掌握人员流动信息
根据师生健康状况与来源地排查结果和学校防控条件,精准安排师生分院系、分年级、分班级、分期、分批有序返校。加强学校日常防控管理,落实师生健康状况“日汇报”“零汇报”制度。校园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每日开展全校范围的卫生检查与消毒。采取多种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加强师生个人防护。尊重师生知情需求,确保校内防控信息公开透明,做好舆情监测与应对。
疫情未解除之前不允许教职员工外出参加公务、学术等活动。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考试。不允许学生参加社会机构举办的比赛、展示、评比等大型聚集性活动。高校采用“校园追踪”软件记录,师生进出教室、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区域进行扫码统计,便于紧急情况下的追踪管理。
五、加强学校隔离点建设,提前试运行演练
各学校必须设置独立隔离区,隔离区规模要按照重点疫区返校学生人数进行一定比例的设置。本着“一名隔离者一间封闭房间进行隔离”的原则,配备必要床品、座椅、洗漱池、卫生间,保障通风、通电、通网。要为被隔离学生配备被褥、水瓶、毛巾、牙刷、牙膏、卷纸、脸盆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在走廊上,贴有“您已进入隔离区”等提示语。控制被隔离者不再出入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区域。隔离人员三餐由学校统一提供,搭配蔬菜、肉类、水果、酸奶等,满足学生营养平衡。对未成年者在隔离点中等候监护人和医疗车辆到达之前,要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陪伴和心理疏导。
隔离点工作人员由医生、护士、疾控人员、心理疏导老师和志愿者组成。开学前各校应组织隔离点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疾控中心下发的《隔离点工作手册》,并严格按照该《工作手册》执行工作流程,须提前进行对各种预案的演练,来指导日常工作并熟记于心。
常备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消毒液等物资,并做到随时可以使用。对于使用后的隔离点要立刻按照流程进行消毒,对没有使用的隔离房间进行一天一次的消毒。工作人员和被隔离人员出入要使用高浓度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并对接送车辆进行喷洒消毒。开学前,各校要组织开展实地演练,分工到岗,责任到人,以防控能力的提升检验工作预案的实效。
六、强化校园医务人员指导培训,将公共医疗资源融入校园防疫网络
联合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机构,成立校医工作专项指导小组,制定印发《返校开学校医工作指南》,加强专项指导小组对各学校医务工作的指导、培训、督查。围绕诊疗标准、上报流程、应急处置、防控措施、隔离防护等方面进行培训;围绕发现情况、汇报、穿戴防护用品、疑似病例处置、疫点终末消毒、脱摘防护用品、医疗废物处置等环节进行校园防控实战演练。各学校做好防疫物资采购保障,设置发热病人的临时观察隔离点,配合属地疾控中心规范开展隔离观察与追踪管理。
合理利用社会公共医疗资源,融入校园防疫工作网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校医机构与卫健委、疾控中心、就近医疗机构(定点医院)的联系沟通机制。
七、重视疫后师生心理疏导,体现学校人文关怀
组建由学校和医院等心理专家构成的疫后心理咨询专家指导团队。建设教育系统的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制定印发《学校新冠肺炎心理干预指导手册》,对高校、中学、小学实施分类指导,提出疫情期间不同心理问题提出指导性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做好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学生辅导员、全体教师、志愿者的疫后心理援助工作培训。全面摸底排查需要心理干预和帮助的师生,密切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固定时间段,通过电话、邮箱、QQ或微信、访谈等方式,由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各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公众号或小程序,或在学校公众号开设专栏,制作疫后心理健康小视频,提供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开设线上线下疫后心理讲座,由专家组做高校、中小学不同场次的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八、树立大健康理念,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从以防病治病为主转为以提升学生健康体质为主,从长远全方位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树立大健康理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落实并开展学生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体育育人,深化健康教育,落实减负措施,持续防控近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与生活观念。培养学生食物素养与营养认知,引导学生了解饮食风险对健康的影响,树立合理的膳食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建立“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联动机制。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主体(涵盖研究机构、专业协会、医疗卫生组织、社区等)明确各自角色与责任,分别承担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课程设计、认知与行为培养、理论指导、合作支持等职责,各主体联动配合,协同合作,共同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
基金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教育部青年课题《面向小学生开展“食物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EHA16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