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昌 陶光胜 | 铸造大国良师:习近平总书记教师 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及特征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教育的阐述,涵盖了教师教育的诸多方面,突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师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站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教师教育的方向、地位、体系、保障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南。

  (一)教师教育方向论:注重引领,提高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任何事情,出发点错了,方向也就偏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发展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所需要的人,是当今每个国家的通行做法。在中国办教育,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他多次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另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方向要注重政治引领。他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师要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

  (二)教师教育地位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大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他将此作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要求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三)教师师德师风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部分有关教育的讲话中都会提到师德。他将师德视为重中之重,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他提出“大先生”的概念,要求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怎样当好“大先生”呢?他从不同角度作了阐释,要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到“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四)教师教育体系论:提升质量,优化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他充分肯定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与此同时,他较早提出要拓宽优秀教师的来源渠道,推动中国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活动。二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体系。他不仅重视教学骨干、科研骨干,也高度重视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强调要把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他高度肯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成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

  (五)教师教育保障论:政策到位,确保待遇

  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作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提升教师素质,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提出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他高度重视困难教师群体的保障,对乡村教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格外关注。他要求各级政府都要特别关心生活困难的老师,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他认为,这是个大账、长远账,要想明白、算清楚。

  (六)教师教育发展论:顺应时代,终身发展

  教师教育的开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把时代变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

  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二要注重终身发展。2013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倡导,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014年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又强调,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师教育重要论述的特征

  (一)实践性:立足现实谈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思考是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而成熟发展起来的。他对教师地位的推崇、对农村教师的关怀、对师德师风重要性的论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等无不根植于其深厚的实践经验。他多年深耕基层的经历,使他对中国国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困惑及对策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教师教育作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认识教师教育问题的独特视角。

  (二)群众性:心系疾苦论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观察和思考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问题上,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对教师教育的地位、方向、体系、保障等诸多问题的论述,源于其在跟群众接触中的深刻感悟和广大教师的所思、所盼、所想。他到过很多学校,接触过很多教师,亲自处理过与教师相关的很多政策问题与现实问题,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教师的生活现状、条件待遇、专业发展乃至教师队伍中的不良现象等都有准确的把握,并逐渐在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上予以关注和解决,体现了浓厚的人民情怀与群众意识。

  (三)传承性:扎根历史悟师道

  这种传承,一方面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始终坚持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教师问题论述的继承发展。譬如,他思考教师教育问题的方法、处理教师教育问题的对策等都能体现这一点。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注重从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汲取营养,从文化自信中寻找教育自信。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他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倍加推崇,对孔子、孟子、朱熹,以及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关于教师的经典论述烂熟于心,在语言表述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教育面临的新使命、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对时代挑战的回应、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对做好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遵循与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申国昌:教育治理与教育智库研究评价中心执行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陶光胜:教育治理与教育智库评价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