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指数 2016:创造度”旨在从与教育创新相关联的 “专利创造数” “专利创造结构情况”“进入 ESI 前 1%学科排行情况”“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 情况”等几个维度着手,根据我国专利发明、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世界排行和科技 获奖情况来反映国家及其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数据)教育的创造力程度 2015 年的基本状态及 其排序。 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创新、创造程度是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状态和主流价值(如高等教育“双一流”建 设)追求的双重指数,它能够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的人才产出质 量、特色,以及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现代教育体系的发育、社会办学力量的参与 情况;还能够结合其他系列指标系统分析和反馈人才培养有效模式,搭建产学研 用一体化孵化基地、形成一流学科“立交桥”“跨平台”架构以及高等教育开发、 创造生产力的潜力与后劲。 教育的创造力是教育创新最显著的标志和观测指标,它直接反映不同地区教 育教学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在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创新的“硬实力”。
一、指标选取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热衷于探讨创新,但是对教育创新度指标的研究 和探讨却相对冷门。相关研究指出了创新对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却忽视了教育创新对于创新本身的重要作用。
创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创新”,即它首先属于人类思维和行动相结合 的复杂行为,创新源于大脑,是行动理念和图示、方法的优化集合;第二层为“再 造”,即这种创新的思维、理念和方法通过一定科学系统的实践,在某一领域新 造出一批产品或成果,并通过了实践或生产的检验,得到了权威部门或社会大众 的认可。
国内学者在教育指数研究领域鲜有设置“教育创造”指数者。为数寥寥的相 关研究主要借助质性研究软件,对政府文件进行语句创新的符合性筛选。 “中 国教育指数 2016:创造度”研究者认为,与其他教育发展指数一样,教育创造 亦可以通过数量化指标进行直接和间接分析:
1.专利创造数和专利创新结构情况
国际上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产权是典型的创新创造活动最有效的保障机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创新思维及其创造行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有助于保障创 新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和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还指出,地区的文化、 社会经济尤其是教育活动,影响着该地区的专利创造水平。
专利创造的数量是知识产权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育创新的间接体现指标,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一国或一地区教育创新实施和保障机制的顺畅情况。 而专利创造的结构情况则是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创造的 数量分布及其比例;三种类型专利的有效(持续保护)量和授权(通过鉴定)量 的比例关系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教育创造能力。
2.进入 ESI 前 1%学科排行情况
2008 年 4 月,加拿大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与英国路 透集团(Reuters Group PLC)合并组建专门提供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的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公司。ESI 则是汤森路透公司收录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 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简称。每隔 2 个月,该数据就会依据 所收录的 1000 多万条数据对所覆盖的 22 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前 1%排序。 从目前国内外学术圈情况来看,ESI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 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本书研 究选取ESI前1%学科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最新(截止至2016 年 1 月)入围数量作为该地区教育(科研)创造度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纳入指 标化分析范畴。
3.(教育创造)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情况
国家科技“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 进步奖”是中国教育界、科技届最为权威的反映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教育(科研) 系统、协作创造能力的国家大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相关资料显示, 国家科技“三大奖”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 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 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应用推广先进科学 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由此可 见,国家科技“三大奖”是反映国家公民参与完成的重大项目、发现,旨在表彰 其在智力及创造上的突出贡献。
本书研究选取 2016 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 量和等次分布情况纳入指数化分析范畴(按第一获奖单位计算)。
根据上述考虑,“中国教育指数 2016:创造度”指数的指标选取依照“简 要完整、典型可比”的原则,在教育、科技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中分别选取“专利的有效数和授权数”、高等教育“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情况”和“进入 ESI 前 1%学科排行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测算。
“中国教育指数 2016:创造度”三级指数测算采用“数(比)值倍化法” 的基本思路。“中国教育指数 2016:创造度”的原始变量——“(三种)专利 的有效数”“(三种)专利的授权数”、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入 ESI 前 1%学科综合实力排名情况”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6 年《中国专利统计 年鉴》、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 2016 年科 技部和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官方网站。
二、测算及结果
注:根据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综合确定的权重,创造度综合数据=专利创造指数*16.34%+国家科技大奖创造指数*53.96%+ESI 学科创造指数*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