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天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长江教育论丛》,本文根据作者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首先感谢长江教育研究院的邀请,首次参加很有收获,体现了长江教育研究院旺盛的生命力,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在人教社的宝地越来越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特别是新体制正产学研的强强结合,队伍越来越庞大,除了主论坛,还有分论坛,成果越来越多,吸引社会的注意越来越大。
第二个是非常强大的创造力,每年推出的成果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扣住了时代的脉搏,跟住了时代的步伐,每年有新的主题,新的思想,处于引领的位置上。
还有一个是重大的影响力,实现了长江教育研究院立院的夙愿。研究院的院长聚首,21世纪的长江教育研究院,还有新世纪教育研究院,我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能说出来研究者想说的话,在两会期间,成为一个亮丽的风景线,这是非常有收获的。
《政策建议书》的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所提出来的十大建议非常有分量,抓的比较准。我提一点建议,不一定求全,十个问题超出了一般人的记忆和认知的范畴,五大理念浓缩成一个理念就行,把五大理念概括成一个。
第二个,在制度改进方面,包括学校的规模,班级的规模,制度建设方面放在一起说。
再一个,在师资方面,现在强调抓良师,良师用心的进行教学,新时代教师的素养和要求结合起来。过去我们老说提高教师待遇,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好的待遇,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得到好的待遇。1500万教师都提高工资也不可能,这里面也不都是老师,信息化的条件下,其他行业的队伍,劳动力密集的队伍都在减少,我们的教师队伍可能也要有一些差别。
再一个就是投入,在投入方面,增加教育经费是不够的,要明确最低的生均教育经费保障,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
还有地区差距,刚才讲各项指标河南最低,河南是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的产出是比较高的,要增加总量,还要调整结构布局,资源分配比例和绩效考核的问题。
第三个考虑,既然把质量放在首位,联合国提出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也提出,提出教育质量是对的,我们吸引国外留学虽然排在世界第三位,第一,我们的成本很低。我们吸引发展中国家来,我们都是给奖学金的,比较下来,我们第三的位置还是有水分。
做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质量上,我们做的调查是70%到80%之间,今年我们做的满意度是比较好的,稳中有升,为什么稳中有升呢?过去老百姓对公平比较满意,这次对质量比较满意,对质量满意第一次超过了对公平的满意,质量提高是满意度提高的重要原因。第二个是老百姓对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超过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率,人民对教师服务、教育教学的满意超过了教师的满意度,将来要抓紧改善。
如果聚焦于质量的话,把质量这个问题要深入的研究透,不能严厉的话语方式加强和改进,如果原来的比例不协调、不和谐,加强改进反而增大了它的发展。我想能不能几个方面深入的研究一下,第一个,质量关,新时代的质量关应该是什么,比如能力导向、综合素养,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断的把学生当做硬盘,不断的灌输。
第二个,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什么?一个是目标导向,一个是底线,质量标准里面有没有淘汰的问题。我在挂职期间,全科成绩的学生是很少的,每一科成绩都达到合格水平是比较低的,我们的教育体现在哪儿?花那么多时间,全科成绩还不好,学不下去能不能再补一下。高等教育要不要有淘汰率?每次补考,每次都能毕业,所有毕业的学生都要进入市场,质量有保证吗?职业教育要不要搞集团化办学,每个县办一次,能不能办得好。
第三个是质量的内容,我觉得是课程+服务,课程的改革、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要不断的新。
第四个方面就是质量的测评,我们现在的质量测评方式、质量测评结果没有完全的公开化,如果在全国范围推的话,功能是有限的。质量的测评应该是常态化的,教育的管理过程不宜过细,应该注重投入产出过程。还有质量的监控,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主张。还有质量的认证、质量的保证,现在没有纳入我们的评估系统里面去。还有一些其他的环节,教育经费的保障问题。最后一个是质量的认可,就是群众认可、满意,这样才能把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做深做透,这样效果好一点。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