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指数 2016:投入度”旨在从教育预算投入与实际支出的角度, 反映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的客观和差异情况。 “中 国教育指数 2016:投入度”从生均教育经费的专业维度,根据我国国民教育体 系中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五个基本学段的相 关数据,反映国家及其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数据)各级教育投入 2015 年的基本情况及其排序。
一、指标选取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情况,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受制于国家和地区 的经济与财政状况;与此同时,人口、教育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战略定 位与财政政策、教育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因此,从简 约、典型、综合性的考虑出发,“政府教育财政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的投 入与支出情况最能代表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情况。
“中国教育指数 2016:投入度”指数的指标选取以“简约全面、科学得体、 体现增长”为原则,放弃了传统教育经费投入测算的 GDP 及其比例等指标的做法; 而是以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指标为考量范畴,选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五个基本学段的“政府教育财政经费拨款”“生 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三大指标进行测算。
“中国教育指数 2016:投入度”指数的指标选取舍弃了教育经费投入“三 个增长”中的“生均教育财政拨款”——考虑到该数据的对比指标“同级政府财 政拨款”的长期、完整可获取的难度和统计周期不一致,以及生均数据的科学性、该指标本身的测算价值等问题,故而采取同类指标(“地方教育财政经费拨款” 这一绝对投入指标)替代。而保留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 支出”两大指标不仅可以长期、较为完整的获取,并且由于指标内涵的相对单一性,能够进行增长测算和年度比较,兼顾了截点指标与(年度系列)动态指标的特性。
“政府教育财政经费拨款”“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测算采用“支出倍化法” 的基本思路。“中国教育指数 2016:投入度”的原始变量——“地方政府教育 财政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数据主要来源 于 2015 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5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二、测算及结果
注:根据德尔斐法确定的权重,综合指数中的各学段投入按 1:1 计入综合指数;投入度综合数据=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指数*0.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指数*0.4+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投入指数*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