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
入选名单
(按姓氏音序,排名不分先后)
01邓旭初
邓旭初,男,生于1921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率先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
他组建了第一个教授代表团访美,开通了从海外引智和引资的道路,被称为“中美高等教育界破冰之旅”;在全国率先开始大学新校区建设;率先接受包玉刚先生捐款1000万美元,建造图书馆,为高校引进外资办学开辟了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恢复理科和管理学科,开设文学艺术课程,带头引进、建立一批高、新、尖端学科;倡导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兴办科技产业,为产学研结合奠定了基础。
这些突破性的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创了科研新局面。
交大的改革实践和成果,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改革经验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推荐语:率先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带领上海交大实行高校改革,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倡导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为我国高教改革做出了贡献。
02窦桂梅
窦桂梅,女,生于1967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等职。
窦桂梅提出了为生命奠基的教学理念,并提倡“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她研究实践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出以成志教育为儿童心灵植入指南针的办学使命,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多年来,她一直扎根一线,现场为全国教师讲示范课,做学术培训。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联合国总部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专题报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提出的主题教学思想,撬动了 “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出以成志教育为儿童心灵植入指南针的办学使命,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03段力佩
段力佩,男,生于1907年,上海市育才中学原校长,从教70余年。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任、上海教育工会副主席、上海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64年,他总结出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改经验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导,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育才教改经验的热潮。
上世纪80年代,段力佩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法再次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1年,他又提出了“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的培养目标,引领育才中学实现了教改的第三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他的教改思想一直指导、影响着育才中学乃至基础教育界的改革和发展。
推荐语:总结出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法,提出了“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的培养目标,其教改思想影响了基础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
04方明
方明,男,生于1917年,曾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方明与民进的政协委员们一起参政议政,共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献策出力,参与教育界诸多法案的研究、起草、撰稿与制定。
方明首倡建立教师节,参与发起和制定《教师法》,呼吁抓好普及教育并促进了《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提倡“农科教”统筹结合,提出“科教兴农”的口号,为“科教兴国”重大决策的提出做出了贡献。
方明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他深入农村进行教育调研,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村校一体”、“三教一体”、“教科劳一体”的办学模式,元庄的教学改革经验“小村庄,大教育”,填补了我国教育立法上的一些空白,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推荐语:首倡建立教师节,参与发起和制定《教师法》,呼吁抓好普及教育并促进了《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提倡“农科教”统筹结合,提出“科教兴农”的口号等,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05顾泠沅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顾泠沅是我国著名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专家,曾主持青浦数学教改实验15年,提出了“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行动教育”模式,并进行了10余年的后续研究,使青浦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达到上海全市先进水平,该成果后续在全国推广,并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顾泠沅先后完成了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实验研究、教改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上海数学教育的跨世纪行动研究等大型科研项目,主编了《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丛书》、《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等,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曾主持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倡导“行动教育”模式,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6顾明远
顾明远,男,生于1929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顾明远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60余年来,始终坚持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积极探索,在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卓有建树,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先后撰写论文600余篇,著述40余部。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他培养了40多名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有我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多项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例如由他领衔600多名学者历经12年的努力完成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专业性的教育大百科全书。
60年来,他参与了若干次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例如积极倡导教育立法刻不容缓,先后参与了高等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和教师法的起草工作;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多位专家联名上书呼吁设立“教师节”; 作为战略专题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教育规划纲要》起草、征求意见、定稿的全程等。
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荣誉教授”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的完善、教育实践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07郝克明
郝克明,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郝克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努力推动宏观教育决策研究的开拓创新,研究成果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探索我国终身学习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
郝克明曾参与研究和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国教育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等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为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她“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她是接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亚洲专家,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等组织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重大问题的研究,参与研究和起草多部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8胡大白
胡大白,女,生于1943年,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胡大白主要从事民办高校管理工作,致力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她是河南民办教育的擎旗者,以30元起家,通过长期努力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坚持“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立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工作模式;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黄河科技学院曾获“全国万人民办高校十大名校”之一等荣誉。胡大白曾获“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 “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河南民办教育的擎旗者,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黄河科技学院建成我国民办高校的代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09李吉林
李吉林,女,生于1938年,江苏省荣誉教授,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
李吉林是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从教60余年来,一直扎根教育教学实践,历经39年的教改探索,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颇具影响的情境教育学派,以钻研教学为基础、将情感与认知结合作为核心理念,架构了全方位、多学科理论体系,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李吉林出版专著10余部,在全国杂志报告发表200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她的成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颇具影响的情境教育学派,成为探索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10李希贵
李希贵,男,生于1959年,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高密一中校长、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职。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李希贵持续探索前行,主张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在中小学提出并实施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取得很好的成效,该实验被列为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实现每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激发学生潜能,让教育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该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组等工作。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教师、校长、局长三种角色变换中始终坚持变革与发展,先后主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小学育人模式创新等多项课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11厉以宁
厉以宁,男,生于193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55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厉以宁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新基尼系数理论等,李克强、李源潮等都是他的弟子。他的《教育经济学》被称为我国当代第一部教育经济学专著。
他在丰富的经济学基础之上建立了自成一派的教育经济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学术观点,例如教育经费应该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以上、对教育产品的性质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界定、对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等。
曾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提出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如最早研究提出教育经费应该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以上等,其代表作《教育经济学》被称为我国当代第一部教育经济学专著,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林崇德
林崇德,男,生于1941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
林崇德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在过去的30余年中,他围绕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开展了大量有关中小学生智能促进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林崇德教授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林崇德科研成果颇丰,例如先后主持了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发表的文章被SCI和SSCI收录30余篇,被CSCI和CSSCI收录400余篇;曾组织全国400余名心理学家主编了630余万字的《心理学大辞典》等。
林崇德从教40余年,带出了近百名博士,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理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
13刘道玉
刘道玉,男,生于1933年,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刘道玉曾建议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大力贯彻自由教育理念,大刀阔斧改革高等教育,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他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力推进创造教育,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推荐语:中国高教改革的先驱,大力贯彻自由教育理念,推行创造教育,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改革,为恢复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4刘彭芝
刘彭芝,女,生于1945年,数学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
从教50年,刘彭芝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出版的多部专著成为基础教育校长教师培训与研修的重要教材。
刘彭芝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引领人大附中飞速发展,将人大附中办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人大附中成为北京乃至中国优质基础教育的窗口。
她开创“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该成果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彭芝引领人大附中“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开创对口帮扶等模式,帮扶学校6000余所,受益师生70多万。2014年,人大附中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是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先行者,以教育家的理念和战略家的眼光将人大附中建成“标杆学校”,并积极展开帮扶工作,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5柳斌
柳斌,男,生于1937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曾任教育部总督学、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柳斌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伊始即任副主任,主持或参与了多个教育改革活动,例如参加编写了中国第一套九年一贯制教材;在国家教委党组领导下,主持制定《义务教育法》(1986)和《教师法》;先后担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三个法律草案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并参与了这几部法律的起草工作;主持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还参与制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等。
同时,柳斌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改革、国家的“双基”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柳斌首倡“素质教育”,早在1987年,他就提出了“国民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国家教委和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下,素质教育最终被人们所接受,并促使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推荐语:首倡“素质教育”,主持制定了若干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改革、国家的“双基”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16鲁洁
鲁洁,女,生于1930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
鲁洁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是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引领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发展方向的知名学者。
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鲁氏教育学派的明显标识。她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
在几十年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中,她围绕“人的教育”来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学,形成了极具创新性的教育学理论。她的教育学理论的特色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人为中心来建构教育学;建立基于德育理论的教育学理论;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构筑教育学理论;在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中建构教育学理论等。
其多部著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例如主编的《教育社会学》是该学科第一本高校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引领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发展方向的知名学者,其教育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7潘懋元
潘懋元,男,生于1920年,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等职。
潘懋元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他以辛勤的工作和开拓性的探索,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多个“第一”:例如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研究室;筹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招收了全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成为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以他为带头人的厦门大学高教所成为高等教育学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学科点;以该所为基础,建立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该院目前拥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等。
他培养了许多领域人才,出版的著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并多次出国讲学,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果向境外推广。
同时,他对我国若干重要教育改革决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多个“第一”,培养了大量教育学专业人才,为诸多教育改革决策提出了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8庞丽娟
庞丽娟,女,生于1962年,国家督学,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部教授,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政策、教师发展与教师政策、基础教育政策、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和教师教育改革。
近十几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教科文卫委员会重点立法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在上述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著作14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遴选为第一批“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遴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推荐语:长期致力于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和教师教育改革,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斯霞
斯霞,女,生于1920年。7岁入小学,12岁考入浙江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7岁起开始教师生涯,毕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工作多年, 因功勋卓著, 南师附小又名斯霞小学。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等光荣称号, 并当选为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先后担任过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从教68年,提出“童心母爱”、“随文识字教学法”等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推荐语:终身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童心母爱”、“重启发诱导”、“创建生动课堂”、“随文识字教学法”等教育理念并毕生实践。
20汤敏
汤敏,男,生于1953年,国务院扶贫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副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曁南大学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成员。
1998年,汤敏和夫人左小蕾博士联合给中央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大学三年内扩大招生一倍。第二年,国家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连续三年扩招,他为高等教育的招生改革做出了贡献。
同时,汤敏还长期致力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慕课促进教育公平化、要把教育的投入公平地分配好、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办并逐步使农民工子弟融入公办学校等观点。
推荐语:首倡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出通过慕课促进教育公平化等观点,为中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1唐盛昌
唐盛昌,男,生于1942年,上海市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唐盛昌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意识,以“乐育精英”为教育理念。担任上海中学校长时,对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将其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识,使上海中学成为上海市第一所示范性高中申报学校,确立了其在全市普教系统的领先地位。上海中学在他的领导下,成为全国顶级知名中学,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3年,唐盛昌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上海中学国际部,并稳步发展,成效显著,成为上海第一座国际文凭学校,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人办的一所成功的国际学校”,他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上海国际教育泰斗”。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以“乐育精英”为教育理念,将上海中学建成全国顶级知名中学,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上海中学国际部,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22陶西平
陶西平,男,生于1935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等职。
陶西平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在引领和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促进因材施教、促进中国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其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提出以整体优化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为后来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了促进作用。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教育评价、学校管理、开发学生潜能、教育公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王铮
王铮,男,生于1964年,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1980年考入北大附中高中读书,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6年毕业回到母校北大附中。
任教期间,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乐于思考,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1994年起任北大附中副校长,先后主管学生德育工作及学校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2000年筹办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兼任南山分校校长。2002年至2009年4月任深圳中学校长,在深圳,他贯彻因材施教,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单元教学。
2009年4月起王铮任北大附中校长,创立了单元制,导师制和出国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
王铮在教育思想上追求民主、和谐、人文;在教师发展上要求淡泊、儒雅、大气;在学生成长上要求健康、自律、向上;在学校文化上追求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等荣誉。
推荐语:贯彻因材施教,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单元教学;创立了单元制,导师制和出国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推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为中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4王殿军
王殿军,男,生于1960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自2007任清华附中校长以来,王殿军不断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制定清华附中发展规划,大力提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国际教育。
例如探索开发并推进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逐步与国际中学教育接轨以适合目前学生发展需求;实行小班化管理和分层教学,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长过程并在全北京市推行使用。清华附中兴办的国际部现已成为公办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清华附中推进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创立新型的中学国际部办学模式等,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5魏书生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特级教师,任台州市书生中学名誉校长、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名誉校长等职,曾任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等职。
魏书生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人学观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他的诸多教育改革措施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以教育民主与科学为指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教给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三结合;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和培养习惯;实行“无批评周”、“治病救人周”、开展“道德长跑”、每人填报“自我教育计划统计表”;在教学内容方面补充名篇诗文、科学方法等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
特别是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一经提出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与推广。
他经常在全国各地讲学、开会、交流、介绍经验,为其他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曾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提出的诸如“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改革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6杨东平
杨东平,男,生于1949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
长期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地方教育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数种理论著作和书籍,发表论文30余篇,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自1993年起,担任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作者。完成中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及主要特征》,并出版研究成果《艰难的日出》。
推荐语:长期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自1993年起,担任《社会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作者,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
27叶澜
叶澜,女,生于1941年,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叶澜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本科,留校任教50余年,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曾主持教育学科元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基础教育改革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已发表专著、主编丛书70余本,论文百余篇,咨询报告若干,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余省部级奖项。
先后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其“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以学派方式创建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8于漪
于漪,女,生于1929年,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和杨浦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
其在语文教育方面颇具建树,总结出“点”、“线”、“面”、“体”的主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思想性、重学性、情趣性、文学性等教学风格,逐步凝练出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
推荐语:用六十年耕耘教育,用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将语文教学看作是她一生的事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群体树立了楷模。
29俞敏洪
俞敏洪,男,生于1962年,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民盟中央常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
俞敏洪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1年成立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新东方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
其创办的新东方学校占领了近半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数十万人次,由于他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曾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 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等称号。
推荐语:创办新东方教育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被称为“留学教父”,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袁振国
袁振国,男,生于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袁振国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教育政策学,其诸多著作都具有广泛影响。例如《教育政策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和阐述教育政策研究历史与理论的专著;主编的《当代教育学》创新了教育学体系,成为几百所高校通用教材,获得国家级教材一等奖等。
袁振国第一个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政策研究生课程、第一个设立了教育政策研究博士点、第一个举办了“教育政策高级论坛”,他主持的多个项目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其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重大命题》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几乎所有建议先后被教育部或其他部门采纳。
袁振国全程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制工作,在全国建立了多个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了诸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系数、构建素质教育指数等重要意见。
推荐语: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为教育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还推动了中高教育研究的转型。
31査全性
査全性,男,生于19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査全性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等,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査全性被称为“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在1977年由邓小平亲自主持的科教座谈会上,査全性痛陈了当时的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在他的积极建言下,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于1977年冬季恢复,20多万考生通过差点失之交臂的考试走进大学殿堂,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场考试,也为中国高等教育重回春天推开了大门。
推荐语:于1977年首次提出恢复高考,结束了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历史,为中国高等教育重回春天推开了大门。
32张楚廷
张楚廷,男,生于1937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
张楚廷其一以贯之的人主义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根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赏识人、关爱人,特别关注人的尊严、自由、个性发展及人的解放,主张“生本位”、“师本位”。
在治校实践中,他大胆改革,以独特的眼光率先大量招聘博士、引进知名教授,开辟了一条“财从才来”的学校发展新道路,并不断加强观念文化建设。
其独特的治校理论与实践智慧创造了两个传奇:将湖南师大办成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成了全国前列的知名民办高校。
此外,他还有许多其他贡献,例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课程哲学专著《课程与教学哲学》、率先抨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并推动了此项评选的废止等。
曾获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将“人、生命、自由”贯穿于其治学历程之中,创造了“两个传奇”,其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33章开沅
章开沅,男,生于1929年,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等职。
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享誉国内外。他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他在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学生培养、教师发展、高校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在一切以 “做人教育”为教育根本宗旨的目标下,章先生以爱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人才。
在任职华中师大校长期间,他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一校一县”模式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章开沅结合史学特长,在教育史领域开辟了教会大学史研究,并在陶行知研究中后来居上,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也是我国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学术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人才;通过“一校一县”模式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带领华中师大快速发展;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34钟秉林
钟秉林,男,生于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
钟秉林自九十年代以来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全面阐释“新高考”并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其研究成果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其参与了多项教育政策的起草与指定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其成果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等多项课题,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其在中学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观点,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推荐语: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全面阐释“新高考”并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其研究成果对当今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钟启泉
钟启泉,男,生于1939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钟启泉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和课程论研究领域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国内学者在这两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也使不少国外学者了解了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与课程论研究。
他主持了众多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与研究项目,例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提出的诸如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等理念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我国课程论研究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为“新课改”提供理论基础,对当前教育决策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其著作多次获国家级重要奖项。
推荐语:为“新课改”提供理论基础,为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6周洪宇
周洪宇,男,生于1958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
周洪宇长期致力于研究陶行知学、教育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实践四个领域,在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在教育政策学领域倡导义务教育免费论、基础教育均衡论、高等教育创新论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建言献策,200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面向温家宝总理建言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教科书免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动国家教师制度顶层设计和全国性校车安全体系建立等,推动了中国诸多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如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变为现实);在教育实践领域,努力构建“生活·实践教育学”以此推动现实教育改革发展等。
曾获“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200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面向温家宝总理建言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教科书免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动国家教师制度顶层设计和全国性校车安全体系建立等,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7朱九思
朱九思,男,生于1916年。历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朱九思曾率先与刘道玉联名提出议案,希望增加教育经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营造民主自由的大学校风。
他领导华中工学院成为“文革”后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最先提出要把华工建成一所文理综合的大学,是“文革”后在中国高教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
同时,他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提出“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至今深深影响着后继者。
推荐语:最先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建成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率先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38朱清时
朱清时,男,生于194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等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朱清时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这一行动标志着在中国建立能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研究性大学,回归教育自主办学,向国际先进大学行列进军迈出第一步。
他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被称为“教育改革路上的独舞者”、“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一位走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家”。
推荐语: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39朱小蔓
朱小蔓,女,生于194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等职,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哲学等。
朱小蔓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在实践中结合哲学架构与科学意识, 用现代科学知识综合考察教育问题,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全国广大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应邀出国做有关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的学术报告,举办情感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境外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著作多次获得国际级和省部级奖项,曾获评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40朱永新
朱永新,男,生于1958年,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现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朱永新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
与此同时,他积极践行教育理想,从2002年起,由他发起的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以实际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
他积极参政议政、敢说敢言,以数百个提案议案关注教育民生,例如早在2004年,朱永新就呼吁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根据其教育提案与建议选编的《给中国教育的100个建议》获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曾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研究,为打破教育异化和矫正扭曲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