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2018 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的呼吁,教师行业的“社会声望”随之成为本次讲话的关键句。一切教育改革的梦想、意志与精神,倘若离开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强支撑,都将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一切教育改革的勇气、毅力与坚守,一旦离开了高素质教师的精心培育,都将是天方夜谭、梦人呓语。正是在此意义上,总书记在教师节这一特殊时刻勾画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图景,提出了实现这一途径的系列方略,其科学意义、现实意义、时代意义异常明显。在中国教育改革史册上,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路径很多,如国家重视、政策激励、经费保障等,但相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都只是外围性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才是国家教育事业腾飞之大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教育大会讲话中,总书记将“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视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焦点,视为统领全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座立交桥,其科学性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深究。
所谓“教师社会声望”,就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状况的评价、看待与态度,它是教师行业社会地位、社会名声、发展环境的生动表达,是教师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关注度、尊重度、支持度等的综合体现,是国家、社会、行业全面重视教师行业发展的社会效应。相对而言,不同于其他教师职业品质评价指标,“教师社会声望”具有可体验性、客观性、建构性等的明显特征。教师职业声望是教师职业总体品质的外显,是教师职业功能的呈现,是教师行业相关机构的合力建构。较高社会声望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从业者的尊严感、成就感与幸福感,激励其投身教育事业、参与教育改革、建立教育业绩的热情与创造力。客观认识教师职业的功能,认识教师职业声望的构成,多角度推进教师职业声望的社会培育工程,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大会讲话的要旨所在。
一、教师社会声望是教师职业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客观反映
在讲话中,总书记首先关注的是教师职业声望的客观性,即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个体成长中客观的存在意义与存在状况。在这一意义上,教师职业声望具有总书记所言的“应有”性、应当性,是“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客观要求。从社会功能上看,教师担负着启蒙人类、承载文明、传播文化、改良社会的特殊功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人类文明的继承者、人类文化的延续者、类社会的更新者,离开教师伟大而又有创造性的工作,人类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的延绵与进化都将遭遇阻隔、面临危机。从个体功能来看,教师是新生一代融入社会、获得文化、自我更新、形成素养的关键链环,教师正是借助社会文化的传播来缩小新生个体与社会文化间的距离,借助先进思想的传播来武装新生个体的头颅与灵魂,借助科学真理的传播来提升新生个体挑战自然、应对社会的能力与本领。新生一代既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交接点,又是新文化、新世界的开拓者。总之,教师正是在参与新生一代身心培育工作中彰显着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凸显着其改造社会、助长个体的不可替代性功能,铸造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美誉与职业价值。习总书记认为,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更是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等重任的育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当代中国教师职业的三大社会功能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功能,在延绵人类文化、文明中发挥“文化传承者”的功能,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经书+人师”的功能。在这一意义上,总书记将教育事业的文化功能与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有机统一起来,为教师职业声望的强调提供了坚强的教育规律支持与客观必要性理由。
二、教师职业声望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与社会风气构成的综合体
教师职业声望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从客观上看,教师职业社会声望来自教师职业的三大地位,即“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从政治地位上看,国家的重视度、教师在政治人群中的排位、教师参政议政权利的法律保障等都是教师政治地位的体现。在社会主义中国,教师作为国家主人地位的确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一理政理念的形成,以及《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的出台等,都为教师政治地位的实现与提高奠定了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这一定位是对教师政治地位的明确认定,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与社会声望。
从社会地位来看,社会上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家长、学生对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公共场合“教师为尊”“为教师让座”等礼仪的形成等,都是教师社会地位的直观体现,都是可体验到的教师职业声望。
从职业地位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教师队伍的选聘素质要求,教师职业从业者感受到的相对其他行业的优越感,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水平等,都是教师职业声望的直接来源。
在讲话中,总书记认为,教师职业声望的提高必须三管齐下,即同步推进尊师重教方面的政策、风气、行业建设,确保教师职业声望的提高建立在内外兼顾、上下齐心的基础上。正如其所言,“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进而言之,当前教师职业声望水平与党和国家期待的“应有”水平尚有差距,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与社会各界、广大教师一道努力,从上述三方面系统发力、全力推进,确保我国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迅速提高。
三、教师职业声望社会组织自觉建构的产物
从主观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无形之物,教师职业声望需要相关社会组织自觉去建构、去培育、去经营,否则,纵然有千般尊师重教的理由与托辞,有多么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存在意义,教师职业声望也可能始终处在社会意识的域限之下,即潜意识状态,无法将之转变成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社会现实、社会体验、社会行动。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总书记强调从五个方面来积极建构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即国家重视、教师努力、法制建设、待遇保障与评价导向,进而成为整个报告中最令人振奋的一个亮点。
从国家角度看,总书记要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职业声望建构主要是社会建构与教师自我建构的协同与合作过程,而社会建构是否有力,决定着社会能否为教师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与外部氛围,由此,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是国家、社会建构教师职业声望的关键之举。正是如此,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九个“坚持”,其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尤为鲜亮,成为国家持续提升教师职业魅力与从教吸引力的制度保障。
从教师努力角度看,总书记始终将教师自我修为、自我修炼、自我教育视为教师职业声望提升的打底工程。他向广大教师发出了两个重要呼吁:其一是珍惜教师职业的光荣,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终身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意识与职业能力,增强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心,为教师职业声望形成提供坚实的个人素质支持;其二是永葆教师职业的青春与热情,增强教师热爱教育的定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社会诱惑的能力,一门心思做好教育事业,让自己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走向职业的成功。显然,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学习、自我磨砺、自我修炼始终是教师职业声望建构的中坚力量与根本手段,是教师职业声望提升中恒久的内驱力与推动力。
从法制建设角度看,总书记要求利用法制手段铲除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依法依规处置教师行业中的违法乱纪现象,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正如总书记所言,“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无疑,教师职业声望是在两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的:一股是助推教师行业净化升华的正面力量,一股是污染教师行业风气的负向力量,教师职业声望形成于两股力量的博弈与合成中,形成于教师队伍对负能量的自觉抵制与有力克服中。因此,利用法制手段,净化教师行业,让有违师德、民风、国法、党纪的现象得到惩治,始终保持教育系统的较高清纯度,是教师职业声望持续提升的必由之路。《教师法》是教师身为人师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坚决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制意识与法制化水平,是反向提高教师职业声望的一把利器。
从待遇保障角度看,总书记要求要求双向努力,持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一方面,总书记从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的角度出发,要求党和政府要保障教师的基本待遇水平,确保教师“应有的尊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总书记从激发教师热情,创造高品质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要求“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这一理政理念无疑是总书记在“教师节”给广大教师送上的一个大礼包,为教师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了政策依据,其对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从教师评价角度来看,总书记要求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教师评价顽疾,端正教师评价思想,为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坚决将素质教育观贯穿到教师评价环节中去。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指挥棒,过于强调分数、成绩的教师评价机制促使教师“不问过程,只看成绩;不讲方法,只看分数”,致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活力丧失,学生学业负担倍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面临困境,抽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灵气与锐气,降低了教育事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一门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考试分数的评价理念抑制了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望,降低了教师的教育服务品质,成为我国教师职业声望下降的一大根源。从这一角度来看,总书记对教师评价导向的扶正抓住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痛点,击中了我国教师职业声望不高的死穴,非常值得人深思。
总之,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践行者、主力军与开拓者,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希望所系。围绕总书记的有关“教师职业声望”论述,在全文语境中理解“教师职业声望提升”这一历史任务,是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切入点。我们相信:只要全国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对教师职业声望提升工作多方努力、常抓不懈、持续发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跃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与层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才可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辉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