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出“九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关于加强党的领导进行新强调,对教育作用再做定位,作出了立德树人的新阐释,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新表述,提出了评价体系的新要求,指出了服务能力的新期待,进行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扩展,从而为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准备。
作者简介: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分析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认真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大会的战略要求和重点任务,深入学习阐释,抓紧确立和推进落实方略,是我国教育领域需要深化研究的命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全国上下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恰逢其时。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势在必行。教育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能够促进年轻一代坚定文化自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阵地作用,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中等收入比例明显上升,人口结构持续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政治、经济、安全、气候等方面诸多挑战,推动实施联合国有关议程,履行国际义务,抵制个别发达国家单边主义抬头,促进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必须办好更高水平更为开放的教育,借鉴发达国家教师理论和实践,突出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和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人员交流,文明互鉴,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尚未落实到位,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全面素质养成的状况还未根本扭转,教风学风尚待净化,教育评价尚欠科学,劳动教育还比较薄弱,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8年9月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瞻远瞩、富有新意、深刻生动的重要讲话,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出“九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坚定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这“九个坚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所在,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教育地位再做定位,对教育方针全面表述,对教师作用更予强调,对教育工作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奠定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
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新强调
其一,提高政治站位。全国教育大会特别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指出其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特别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其二,加强学校党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方面,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民办学校得到落实。将党建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党建工作不做表面文章,必须实而又实、严而又严。
其三,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支持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建立健全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其四,坚持组织路线。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政治过硬、品德优良、业务精湛、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各类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把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最广泛地凝聚团结起来。
其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简单化,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带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要管好课堂,还要管好网上网下,严格教学纪律。
其六,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给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新定位
首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此前说教育为国计又是民生,而此次更加强调教育为国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纳入党的重点工作范围的事,自然是重中之重。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把教育定位为党之大计,足见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战略地位的充分强调。
其次,教育要各方尽责,办大教育。自改革开放至本次全国教育大会,党中央层面共召开过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985年召开,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这些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后人重视教育工作、推进教育事业。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994年召开,会议部署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工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即“两基”)的目标。从而,我国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力推进“两基”工作。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999年召开,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自此,素质教育从民间探索变为官方倡导,从学术争鸣变为学校实践。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召开,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擘画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开启了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征程。2018年9月的这次教育盛会,没有沿袭惯例称之为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而称全国教育大会。这成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给人振聋发聩之感,凸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再部署。同时,全国教育大会彰显了大教育的概念。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大计。各方面都应凝聚力量,同向发力,共同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再次,教育是发展基石,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政府明显加大了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2013—2017年的五年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12.95万亿元,年均增长8.2%,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4.14%,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教育是德政工程。全国教育大会还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最后,教育应优先发展,积极行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进程中,对教育事业,应当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优先落实。在新时代教育优先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内涵,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三
关于立德树人的新阐释
“立德”、“树人”之说由来已久,影响深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现代人将“立德树人”结合使用,更彰显教育之价值。在新时代,虽然教师角色多元、任务繁杂,但其核心使命当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实际上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德育应理解为以下方面。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他们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的必修课,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三是提升道德品质修养。品德修养十分重要,应当贯彻教育始终。在此过程中,公德私德并行不悖。所谓公德,指的是公共领域公民的道德规范,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所谓私德,则是指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其他个人、处理与其他个人关系的道德。个人品德应不断修炼,而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公德则更应弘扬。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进而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挖掘阐发,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在新时代,尤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既要利用课程教材,又要利用文化场所,让学生既在学校里受教导,又在校外体验中得感悟。
(二)智育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者认为,新时代智育应体现以学习知识为本职,以立足国情为使命,以全球视野为站位,以奋斗精神为动力。学习知识是学生的天职,青少年学生应珍惜光阴,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学习知识。既重视宽度,又重视深度。既掌握知识,又形成见识。既把握特点,又洞悉规律。既勤于学习,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立足国情是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激发好奇心、想象力,面对每一位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关注世界形势和发展变化,开阔学生视野,借鉴异域长处,摒弃腐朽思想。而奋斗精神是动力和保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于担当,不懈奋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三)体育
全国教育大会对体育格外强调。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笔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体育课教学。开足体育课时,讲授健体方法,坚持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鼓励踢足球、练武术,也提倡其他各类健康有益的体育项目。其次,遏制近视率攀升。中国学生视力不良率居于世界前列,令人担忧,保护学生视力迫在眉睫。要端正日常坐姿,减少屏幕辐射,讲究用眼卫生,开展相关干预,推广先进做法。将保护学生视力工作情况,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和教育、卫生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指标,通过多管齐下,给学生光明的未来。再次,磨炼坚强意志。学校体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男生应成为男子汉,在体育活动中,碰破点皮,崴着了脚,应视为是常见情况,不必大惊小怪。
(四)美育
美育滋润人生,让人追求美好,改善性情。美育直接关系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关系灵魂塑造和人格培养。全国教育大会对美育也很重视。要以美导真,即以美的媒介系统和符号形式唤起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自觉地迈向追求真理的轨道;以美润善,即以美的形式去滋润青少年的道德世界,让他们把道德规范不再当作外在的强制,而是视为自觉的愉快和享受;以美树信,即以美的形象、品质去帮助青少年培植信仰和信念的种子,直到它成为参天大树。为贯彻和落实大会精神,首先,应配备美育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配备专兼职的音乐美术或艺术教师,逐步改变师资紧缺局面。其次,要运用美育资源。正规的艺术教学诚然是好的,而童话、歌谣、云彩、花朵、鸟叫虫鸣都可用来唤起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再次,应提升艺术修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五)劳动教育
全国教育大会对劳动教育格外重视,专作阐述和部署。
首先,劳动教育作用很大。“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核心意蕴,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劳动教育旨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主体性,使人获得身心解放,促进人的能力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具有自我意识意蕴、情感意蕴、审美意蕴、自由意蕴。学生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助于调试心情、缓解压力、增强动手能力,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受到劳动教育,进而从思想、技能、习惯等方面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其次,劳动教育亟待加强。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曾发文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也提倡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这些年劳动教育抓得远远不够。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2018年五一前夕,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指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再次,劳动教育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劳动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读书、写作业、搞课题,不是这里所说的劳动。课堂亦非劳动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动手体验,看到成果。出点力,流点汗,以便日后经风雨,见世面。
五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突破;要着眼于“学好”,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人成才推进改革。要加大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不能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在新时代,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
关于教师队伍的新表述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使命,从事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至“保障措施”重要地位,而全国教育大会更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予以强调。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希望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从而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以肯定地说,全国各级各类1626万名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爱岗敬业、成绩凸显,值得充分肯定。但确有个别教师严重违反师德,损害了教师形象。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下一步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分别颁布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设定正面标准,划出负面底线,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是提高职前培养质量。体现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改变教师培养环节薄弱现状。提升生源质量,鼓励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院校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对符合政策要求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和选拔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青年进入师范专业。改进培养环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界定教师应当具备必备素质,诸如专注于学生和教学,对所教科目谙熟于心并善于传授,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和掌控,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并汲取有益做法,将自己置于学习共同体之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高素质“双师型”的职教教师、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校教师,倡导教育家办学。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认促建,以认促强。
三是提高在职培训实效。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应当大力开展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国培项目,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提升整体素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国培项目注重提升西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校本教研,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领航工程”、“领雁计划”等举措,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呵护者、创造能力的培育者、创业生涯的指导者。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增强校长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
四是创新现代治理体系。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盘活事业编制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学历。鼓励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聘用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严把高校教师选聘思想政治关,推进职务聘任制改革,实现能进能出。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研究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职称,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并做好相应监管。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努力扭转中小学单纯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倾向,努力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五是确保教师地位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有效健康服务,让教师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管办评分离,充分发挥教师办学治校主体作用。补齐乡村教师队伍短板。切实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扩大“特岗计划”招聘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编制配备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深化“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关爱乡村青年教师。完善荣誉制度,深入做好教学名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推选活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尊师光荣、鄙师可耻的浓厚氛围。
五
关于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通过评价改变办学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首先,克服单一指标。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评价必须做出改变,坚决改变唯分数论。现在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不对,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立足新时代,应当纠正简单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评价老师,拿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拿升学率衡量学校的导向和做法。还要改变工程项目、经费分配与评优评先挂钩的潜规则。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扭转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考试招生制度在有效改革,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做到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这项备受关注的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
其次,减少不必要的评比。全国教育大会让人们认识到,办学有规律,学校有主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学校是办学主体,要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但不能通过不当评比,把高校人为分为三六九等,应鼓励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
再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全国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有38万所,良莠不齐,这种情况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认识到,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的正常轨道。
最后,端正用人导向。全国教育大会让人们认识到,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德行。正因为如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以出身论英雄。
六
关于服务能力的新期待
全国教育大会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置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中,分别提出高等教育差别化发展和职业教育融合化发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别化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养亿万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也有广阔空间。出台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七
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扩展
首先,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国公民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比例过低,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为此,应有计划地培养选拔,支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有条件的大学可确立英语开道,复语跟进,加强通识,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将办学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其次,做好留学教育。一方面,支持出国留学。1978—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519.49万人,已有374万人完成学业,其中313万人学成回国。下一步,要坚持我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政策,选派莘莘学子出国深造。另一方面,改进来华留学。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要加强教育服务国家外交的能力,通过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办好全球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培养知华、友华、亲华人士,让全球几千万汉语学习者、几十万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的好朋友。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