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贡献度



  “中国教育指数 2015•贡献度”旨在从教育三大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相关维度出发,根据我国教育统计中的“高端人才培养”、“科研支持”、“重大实验室平台”、“社会服务开展”等相关数据,反映国家及其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贡献程度当年的基本状态及其排序。 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贡献程度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状态的重要指数,它能够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的产出与效益,能够结合其他系列指标系统分析和反馈教育投入产出的办学效率、效益及其贡献。

  经测算,“中国教育指数 2015•贡献度”结果及其排序情况见表 6-1、表 6-2。

  相关图表分析显示:

  (一)“中国教育指数 2015•贡献度”的全国均值为 1.71,显著低于发展指数中的其他二级指数;其中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四个三级指标全国均值依次为 1.00、1.38、2.93和 1.35,反映出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实验平台等方面,各省(直辖市)区差距显著。

  (二)当年,中国各省(直辖市)区中教育贡献度大的依次为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广东和湖北,教育贡献度较大的还有浙江和天津。上述省(直辖市)区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版图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国家“211”、“985”高水平大学汇集于此,上述省(直辖市)区也是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地。

  (三)当年,中国各省(直辖市)区中教育贡献度小的依次为西藏、宁夏、海南、青海、内蒙古、河北、新疆和江西,教育贡献度较小的还有山西、广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南、福建等地。这些地区涵盖了我国地广人稀或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省区以及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且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中部省区。

  (四)当年,中国各省(直辖市)区中(生均)教育贡献度居中的省区主要有吉林、山东、湖南和辽宁,以及四川、黑龙江、重庆、云南和安徽。这些省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指标项中的至少有两个项目得分居于中游或中上水平;相对而言,上述地区中的东北省区和重庆市在社会服务方面稍显弱势,而中西部省区则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需提升。

  (五)中国各省(直辖市)区教育贡献度与人均 GDP 未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各地教育经费收入的排行多数相符。中国教育贡献度的版图分布整体呈现“东高——中中——西低”的三级阶梯性分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人口和教育文化等因素关系密切。

  (六)中国各省(直辖市)区教育贡献度的内在差距为 10:0.15,相对于其他教育发展指数而言差距非常大——其中人才培养的内在差距为 10:0.26;社会服务的内在差距为 10:0.01;科学研究的内在差距为 10:0.03;实验平台的内在差距为 10:0.04——反映出我国各省区的教育人口、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客观存在的不均衡现象;然而相较于此,社会服务的不均衡情况更为严重,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在这个测算项目上,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因此,从教育贡献的角度出发,我国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应开始关注这些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水平的差距与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