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 | 论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时空逻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刘晖: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感谢主办方,感谢周主任的邀请。我今天这个题目其实是做了一个变化,就是想谈一下在新的这样一个时代下,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系。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趋势,大学的治理跟城市的治理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大家知道前几天余光中先生去世,在这之前的几天我正好在台湾的高雄,跟几个朋友聊起来,他们说高雄以中山大学为荣,或者说中山大学里面的最著名的人物,最广为人知的人物就是余光中先生。在若干年前大家对香港的评价不高,说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尽管经济上很发达。可是有人认为,由于有了香港大学,由于有了港大的饶忠宇(音)先生!广州大学作为一个地方大学和城市大学,市政府和历任的领导也都提出这个观点,就是广州大学的水平、质量应该跟广州的城市相匹配。北上广因此广州大学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今天也想简单的把我们的一些思考做一个分享。

  一是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历时逻辑;二是空间逻辑;三是谈一下中国跟国际上的一些不同的情况;或者说是中国的经验或者叫中国的模式。

  前面我就快过去一下,大学跟城市的发展其实有一个发展的脉络,就是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么一个关系,有一个历史的源流。从开始的一个疏离,大学是象牙之塔,到后来逐步的关系发生密切联系,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生共赢的一个关系。因此我们说大学和城市是从隔离到互动,走到了共融和共生。大体上我们可以看从13世纪以前,13世纪到19世纪,以至于19世纪到今天大体上有这么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大学跟城市由独立到依赖,由一个封闭的城市中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逐渐围绕乘势而发展,在湖东种发挥知识与技术服务功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加油站,二者在湖东种逐渐走向共生共荣。我们看到大学跟城市有着一个共生共赢的关系,从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来回报和支撑着城市的发展。

  从空间上来看我们也感觉到城市和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广州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的现象,我想重点谈一下。去过广州的同仁可能都会发现,广州的城市今天是从西向东不断地发展,也就是说在早期大概在清代的时候,应该说广州的中心主要在西边,比如今天的上下九,北京路这块,一直到了大概一百年前左右的时间或者近代以来,整个广州的西部是一个商业为主的中心。私立广州大学在1927年也就是90年代诞生在西部的一个小街道里,现在这个牌子这个遗址今天还在。中山大学在西部的靠东一点这个位置,也是第一个中轴线。第二个中轴线大概在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了华南理工、华南师大等等第二条中轴线,第二条中轴线我们可以看到白云区中心大厦花城广场是今天的CBD,大概在三到四十年前就是我们的大学城,大概在东部,我们叫第三条中轴线,从帽峰山往下到番禺区。从这样的发展脉络来看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或者城市的整个治理水平的提高,或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随着时间和大学的这样一个变迁同步进行的。从早期的商业到后来的制造业、高楼大厦的办公、写字楼,到今天东部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制造、生物制药、机器人等等,在第三条中轴线上。换句话说,大学跟城市的这样一个生物的或者净化的历程,有着在广州这个个案中有高度的重叠。

  因此大学我们如果从智库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大学其实今天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智库,以广州大学为例,我们的广州发展研究院、教育学院的若干研究所,也都在这十几年间比较高密度的为广州的各级政府提供了相当多的研究报告,支撑了城市的发展和政策需求。

  其实从更大的背景来看,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印证了这样一个后发外生性现代化的高等学校的步伐,也就是说最好的大学位于最好的城市,我们在座的以武汉为例也是,武汉也是一个中国的中间重镇,有着中国最好的大学。东部的城市群,西部的城市群其实印证了最好的大学在最好的城市,城市群跟今天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和关联。

  最后几点思考,一是我们认为大学和城市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这是一个今天的城市和大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是大学的水平衬托城市的品位,诚实的水平影响大学的资源供给。比如广州大学这几年得到了广州市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大的支持,基于广州市的财政状况,基于广州市的整个产业GDP的发展。三是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高等教育治理与城市治理约法密切,并在大学群与城市群中有机联合。正像我们看到美国东部,西部,东京湾,今天在新的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下,我想广东的珠三角的城市群的发展跟港澳的呼应,会对区域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四是我们认为大学支撑区域城市发展的能力,是应该成为评价大学质量的标杆,折射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评价一所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跟区域和城市的支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相提并论。谈这些不成熟的看法,谢谢各位!

  (此文根据刘晖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