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
尊敬的周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是西南大学的教育政策研究所李玲。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这里学习,本来今天打算给大家汇报的是“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功能、组织形态、学术路线”,但是观看了凤凰卫视12月7日对周洪宇老师的访谈节目以后我都不敢再讲了,我觉得我们还要大量的来修改,是一片论文。所以今天我把题目临时改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第四句话,也是我们这个团队近几年来做的一些工作,给大家做以下四个方面的汇报:一是城乡教育体制机制的障碍,二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三是城乡教育社会资质系统,四是人口与城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城乡学生的教育质量的获得。
一、城乡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
基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我们出版的著作和论文,提出了城乡教育共享共生的核心理念,我们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桎梏,构建城乡兼要素的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在这一个核心理念的关照下,我们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就是说要突破城乡教育管理,投入体制和人事制度等等。
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基于公共产品的理论,国家有责任均衡配置城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统筹成绩。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用了西部的某一个省四千多所城乡学校的连续十年的追踪,我们就回应了财政分权体制国家统筹城乡是否会产生替代效应的这样一个难题。在SSCI论文上研究表明,在2012年省级政府为了保持三增长两不变、4%的这样一个目标,就动员了地方政府各种资源,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况还是不具有稳定性。另外我们在《教育研究》有两篇论文,讲了基尼系数和胎儿指数,来分别评价县域内各个学校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以及在一个省的省一内各个区县一体化程度,这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的两个部分,第一是县域内,第二是区域之间。
三、城乡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这个重点项目,完成了国内外的著作,国外也有一部是我领先完成的,提出的理念就是打破政府单一的制度供给格局,实现政府与社会合作,来推动城乡的一体化。在这样一个核心的理念关照下,明确了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社会支持系统就是由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市场、学校、社区、家庭、公民等个人组成的多层次、多元主体,城镇化不是物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我们探究了这样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要素,在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农村教师培训中的相互的关系和他的作用模式。
四、人口与城乡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们基于一个理念,前瞻性探究了人口发展与城乡的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线。2016年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团队开展了城乡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一个预测,根据城乡教育的结构特点、资源配置要素特点、经济社会情况,构建了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城乡基础教育与资源配置的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以上成果我们就尝试着从宏观的层面回应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以及在城乡三元结构的人群中间,这个资源配置、供给是否是充足的、平衡的这个问题,有关的几个相关咨询报告也得到了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的批示。
五、城乡学生的教育质量获得。
我们对教育质量的一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城乡一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人的一体化,也就是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一个精神。就像我们的前辈,刚才张民选老师汇报得那样,也是用一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问题。我们就是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把中心放到了西部的学生个人的发展身上,当然综合观的资源配置还是继续在做。我们尝试探索学生对城乡教育质量获得的路径,我们与西部的12个区县107所学校建立了西部教育扎根联盟,用国际标准,每年对这些学校的九年级七千多名学生的语文谢谢进、数学、科学、艺术、计算机等影响因素进行追踪监测,同样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追踪到学生的学科素养、身心健康、认知水平、学习动力、学校安全、教师工作、教师效能、校长领导力、学校发展、区域与社会经济发展等状况,我们同时还能监察到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
我们已经探究了不同类型的校长领导力对城乡学生成绩影响的路径,探究了科学资本对西部学生的科学职业愿望的影响,西部学生教育期望生成机理以及群体差异,用课堂观察,视角艺术,深度访谈等研究材料,研究中国特色的教研组活动对城乡语文成绩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学校艺术课程的机制等。这些论文我们都已经发表在SSCI期刊。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这个追踪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这个平台和扎根联盟,深化城乡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与教育质量等问题的研究,为西部教育精准脱贫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世界向其他国家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中国智慧。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指正。
(此文根据李玲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