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
大家下午好,我一定在8分钟之内把这个汇报完。我个人认为刚才我听了周院长还有张校长讲的报告,感到非常振奋。但是的确我根据我们这几年的研究,教育界在这一轮的智库建设当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欠缺。在我们郑总的领导下,应该说教育智库联盟是一个非常亮丽的风景,我们也希望能够在教育智库联盟的平台上,把整个教育智库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今天这个点实际上是非常小的,最近一段时间对智库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研究者说智库现在太热了,应该降降温,甚至有点乱。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本身我是坚决反对的,为什么呢?十八大以来,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国家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推动中国决策体系从一个传统的相对封闭的体系,变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法制化,甚至更加国际化的一个过程。
十九大报告当中这么一句话非常重要,我当时其实在十九大报告一边听一边在找,当我听到这句话以后我的心就落地了,我觉得这就说明智库建设绝非权宜之计,因为现代智库实际上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这五年来成绩是很大的,因为智库这个概念本身是很小众的,现在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概念,智库业本身也从一个很弱小的边缘,现在在整个政治社会生活当中已经相对往中心在靠拢。新型智库共同体基本形成,根据我们最新的数据现在我们收录的已经有600多家,另外我们却不能把智库建设看成仅仅只是一个具备工具理性的事情,实际上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跟中国整个战略连在一起的,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非常重大。如果说我们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话,那么我们这个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或者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它一定会出现一个智库范式,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学里面应该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教育学将来一定会出现学术范式和智库范式并驾齐驱的一个现象,而且在党管智库的原则下,政府社会还有市场互动的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未来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面是中国智库的一个黄金时间,是中国智库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加强内涵发展的时代。具体到教育来说,就教育的决策咨询体系的现代化是离不开现代的教育智库,我们当下的教育决策咨询体系实际上不是那么能够令人满意的。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是说在上层,比如说我觉得在省级以上,教育智库的供给和生产还是相对充分的,在基层的时候,到地市县的时候,实际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个方面是疲于奔命的,实际上他是没有多少能力去做这种政策的长期的研究,所以就会出现所谓的叫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问题,这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没有这样的能力。起草一份公文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政策性的公文,所以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对于提高教育的治理意义重大,何况我们现在很多教科所已经异化掉,教科所整天忙着评项目,评奖,但是他实际上忘记了他的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就是政府外围的智库,重要的是沉下心来给我做调查,给我做方案,给我做研究。另外我们现在的教育智库建设基于数据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教育智库的很多研究实际上我们说是面向过去太多,面向未来太少,预警性太少,就像在北京发生的三色幼儿园的事件,哪一个教育智库做了一个预警?我们要研究的不是中国智库,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多很多成就,我们要问的就是中国教育在未来10年,未来5年,未来20年会出什么问题,这种研究我觉得也是我们教育智库要做的,这才叫前瞻性和预警性的研究,如果有这种研究,研究充分,我们可能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很多问题就会被我们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我们教育智库的责任,所以说教育智库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意义非常重大。
现在目前问题为什么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人不够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教育智库,我们实体华的教育智库教科所忙着评奖,发项目,现在高校里面的新成立的教育智库绝大多数都是非实体化的,非华人化的,那么这些智库想做工作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家要知道就像我们张校长的十个人的队伍,如果都是全职的就能做很多事情。因此长期稳定的哪怕你是十个人,二十个人,这样的团队本身就可以形成很大的能量形成。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教育智库也罢,其他智库也罢,法人化和实体化都是不足的,所以没有独立人事权和财务权,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稳定队伍,没有财务权就没有事权,做什么事都要请示汇报的,这就限制了中国机制的创新。
总而言之加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要让我们教育智库有一个真正的发展,实体化法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谢谢大家!
(此文根据李刚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