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 | 新时代教育的最大挑战是走出学业过剩陷阱



刘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同行,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借今天上午前面嘉宾的演讲,我想由我们李主席的演讲和特别是杜部长的一个发言之后,其实我的内容观点已经都涉及到了,但是我会补充一点。刚才杜部长谈到英国人关于九九乘法表的事情的讨论,这件事大概可能还比较复杂。我昨天我们通过微信和英国的同行在讨论英国的输血教材的编写,培升(音)英国委托我们作为他们的顾问编写他们的教材,他们比我们主持的我们国家的小学数学计算甚至还要难,这是让我们很纠结的一件事情。当然从大的趋势,我们是不赞成英国人今天这样一个过度的变化,他已经在四位数上面做了很多,不仅仅是加减乘除。我去年在英国和他们讨论加减乘除编写,我的观点是百以内的加减乘除一定要知道,当然难度是如何界定什么叫基本读写算。

  所以我今天的话题当然大的趋势和杜部长谈到的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关注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是如何走出学业过剩现象。我是九三民主党派,一个专题是关于学习十九大精神,我们需要一起来学习。这样一个教育的新的时代,我去年曾经有一个提案就是如何防止走入学业过剩陷阱,今天我愿意借这个话题进一步做一个讨论。

  这是南方政府在十多年前描绘的中国经济发展生态图,这个生态图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董事会、决策层在欧美,办公室通过软件,通过网络技术在印度,而生产加工厂在中国。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我们消耗的资源,我们留下的是环境污染,我们获得的是有限的回报,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我们累计了中国从积弱积贫,走向了富余。

  明年将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已经进入了第40个年头的阶段,我想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这个格局到今天为止并没有发生变化,不因为我们有了墨子号,不因为有了全球最大的软件,我们就已经真的走出了这样一个状态。

  我最近参观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称之为世界龙头企业,再他这个领域,他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世界龙头企业。在这个企业参观的过程中间跟她的董事长有一个短的对话,因为这个企业有一个苹果的产品生产车间,在这个苹果配件生产车间他的董事长非常自豪的跟我们讲,15年前引进了世界上最好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非常耗用到今天依然很好用。我们的一句话,我说这些生产线我们自己能生产吗?15年前引进的,它今天是全球最强的,这个领域最强的企业,用世界上最好的生产线生产了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消耗的是我们的原材料,留下的是环境污染,获得的是微薄的收入,累计了这个国家的第二大经济体GDP。我问了这个问题之后他想了想,现场没有回答我,走出那个车间之后,他说刚才刘老师问的这个问题我想了想,再给我15年,我也生产不出那样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好产品的生产线。我要追问的是这样的事情仅仅是这一家企业吗?可以讲在中国90%以上的企业大概都处于这个状态,我们是依靠着人家的核心的平台,核心的技术,然后消耗的是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我们确实富裕,但是真的我们不强大。

  这是在十九大召开结束那一天上午是产生政治局委员的那个时刻,而那一天的环境时报,环境时报大家知道,中国人都了解是党的机关报的一个支撑性的期刊,它的声音是高度的跟中央保持一致的。而就在这个报纸中间最后一段话,他说从过去一系列不成功的收购案例来看,中国资本想要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存储芯片市场的入场券行不通,在存储芯片的大国之争中,中国必须自立自强,才能实现产业发展不受制。我们国家用的最多的是存储芯片,每年2500亿,每年2500亿美金是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最大订单,存储芯片大家知道系特惠(音)有个2500万的大单,因为中国有大量的采购他其他的一些低端的产品,因此才能够在存储芯片适当的把技术放低一点给我们一点进口的机会,这件事在中国各个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到今天并没有解决,这是10月25日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用了下面两句话,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这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提供有保障的国民基本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生活富裕走向国内强生的伟大几十年,仅仅满足于读写算的国民素养是完全不能支撑这一发展进程的,仅仅依靠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读写算是不能成为一个社会化强国需要的资源的。

  两年前在中南海讨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个会议上讨论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站在2050年思考2030年的事情。同样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这是描述全球中等收入陷阱的这么一幅图画,以色列、欧洲、西班牙、新加坡、香港、台湾,在过去的10年、20年、30年已经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把它称之为所谓毕业生已经离开了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一批国家还依然身陷其中,这些国家有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他们依然几十年迟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国际上有大量的文献分析,限于其中资源单一问题、政府不力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冲突问题、战争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这批国家早就进入中等收入,但是迟迟不能走出,不能成为毕业生。中国现在在什么地方?中国刚刚进入这个阶段,我们如何在未来十几年二十年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中国人面对最大的挑战。而我要说的和中等收入陷阱相对应的可能在教育领域存在学业过剩陷阱,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更值得谨慎的,因为中国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人的基础教育成绩非常好,但是会有更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学业过剩有一个界定,以死记硬背作为标准答案,以高分为好学生的这样的基础过剩,这得表现今天老百姓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问题。

  教育生态图到今天依然没有大的变化,昨天下午我接待了斯坦福大学一个很著名的数学教授,前天上午哈佛大学的教育创新项目主任到我在的研究院一起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谈到生态图,当然他们不太同意,我想在大的格局上中国的教育放在国际背景中间,我们在这幅图的左侧是拥有优势的。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读写算、勤奋刻苦,但是我们在这幅图的右侧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最近几十年来非常缺乏的,非常缺失的事情,实践能力、创造性、合作沟通等等,我们不去展开。

  所以我想在今天所谓学习十九大的精神,在我们在深刻体会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聚焦教育的基本矛盾,教育的核心的所谓不充分、不平衡,关键是表现在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影响人的现代化,乃至影响这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的一个根源。

  我有一个猜想,但愿这个猜想不会变成现实。我用这段话来描述,如果中国不小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出来,主要的原因,刚才我前面讲不是国际上那些曾经陷入中等或者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那些国家因为是战争问题,因为腐败问题,因为资源单一问题,因为文化冲突的因素,造成了那些国家依然还陷于其中,中国如果不小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看似不错的成绩单的教育,是学业过剩造成的创造性人才的匮乏,当然我把这个创造性是一个广义的,当然绝对不仅仅是创造,他的好奇心,他的自尊,他的合作与沟通,他的善良,他的责任感,都是这个含义应有旨意。所以中国如果不小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的学业过剩陷阱造成的,所以我后面当然有一句话:“希望这个猜想永远不会成真,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要发言的基本内容有了,刚才前面杜部长讲了很多关于云计算、网络化、大数据,我想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时代,使得这样一种不平衡、不充分来的更加紧迫。如何应对,当然我们可以讨论很多话题这个我不去展开,这是我们曾经做个研究,形成了包括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的报告,但是今天我们的时间不是讨论这个话题,我们的核心素养一定是关键少数,而在这样一个报告中间我们看到全球最关心的七大素养,首当其冲是沟通与合作。我们现在正在跟美国P21联合,联合要做一个新的5C模型,当然我们说既然是双方的合作,彼此尊重,所以我们对4C是基本接受,但内涵我们正在做相应的讨论,我们增加一个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根的问题,每一个人都要追问自己从哪儿来,向哪儿去的问题,所以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相互之间的包容,相互尊重非常重要,有了这样一个基本面的核心素养,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谓创造性,所谓沟通合作,所谓批判性思考。

  最后我想我们都在讲大国家有大国自信,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从这本书说起。这是一本称之为美国左翼作家库恩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中国30年》,有一章谈教育,而这章谈教育中间我有机会接受他的采访,他采访了我们教育部有关领导,采访了有专业背景的人士,也采访了实践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讲了一段话,这段话中间谈到中国当时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是课程改革的事情,我们谈到课程改革的背景,这个过程我讲了这么一段话,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教育,鼓励新的、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在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中传播,并且在中国民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和建设性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先进的文化土壤可以滋养人的善良、尊严、自信、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需要现代文化来滋养的,中国人需要这份自信,需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阳和气的问题。谢谢大家!

  (此文根据刘坚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