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 黄富琨
摘要:
“双一流”建设从学者梦想到国家战略历经百年,在价值层面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成熟与自信,表现为中国特色彰显与世界一流共性并存、世界高等教育的参与者转向推动者。其实践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自信;成熟;
“双一流”建设是继“985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让中国的大学更加成熟与自信。
一、“双一流”建设的历史阶段:从梦想到国家战略
“双一流”建设包含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它经历了从梦想到国家战略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梦想到单个学校突围(1915——1949年)胡适先生在日记(1915年2月20日)中写道:“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之牛津、剑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膜目矣。”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改造和建设北大,使北大显示出世界大学的气象。它是有志之士“教育救国”自信力的表现。
第二阶段,国家战略进军世界知名高校(1954——1984年)。分三个时期:1954——1963年国家建立首批重点大学;1964——1977年中断,遭遇重大挫折。1978——1984年,恢复重点大学建设。这个时期,重点大学的建设目标定位于“世界知名”学校,符合当时的国情。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办高水平大学的底气和超越困难的自信。
第三阶段,进军世界一流大学(1985——2010年)学校层面:清理大学提出要逐步把学校建设为“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1985年),北京大学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1986年)。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明确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随后启动了“211工程”;五年后 “985工程”开始实施,揭开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序幕。建设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展现了中国人民进军世界高等教育之林的自信。
第四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011年起)。1993年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在“全国高教论坛”上提出“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一流大学”,这是首次将“中国特色”置于“一流大学”之前。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重点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明确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熟与自信的充分表现。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百年之路,经历了从梦想到实践,从单个学校突围到成为国家战略,从跻身世界一流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自信的指引力、内聚力和感召力。
二、“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凸显高等教育的成熟自信
高等教育自信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道路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高等教育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追求 更加凸显了高等教育的成熟自信。
第一,这是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转向中国特色彰显与一流大学共性并存的过程。跻身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治校经验,追求一流大学的国际标准,这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共性。但是这些国际标准大都建立在西方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上,是对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全盘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因此,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追求世界一流的征程中,要有“中国特色”,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同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模式,如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它们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品质和类型。在某种意义上,“双一流”建设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过程。
第二,是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参与者转向推动者的过程。一直以来我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是一个追赶的过程,模仿的过程,我们很少反思这些标准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很少表达我们对世界高等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但是,世界高等教育不应只有西方一种声音,还应有中国的声音。因此,我们要有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向国际社会推出我们自己的意见和指标,积极参与教育制度的评议、裁定、修改与阐释,逐渐对新的国际教育制度的形成、解释和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推动世界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智慧发展。这是我们积极争取全球高等教育制度话语权的过程,也是彰显教育自信、成就自信与价值自信的过程。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伟大工程,我们要有自主探索“双一流”建设的坚定决心和自信心,高扬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动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
三、“双一流”建设中展现高等教育自信的路径
高等教育自信是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取得巨大进步的现实反映,也是实现“双一流” 建设的内在要求。其价值意蕴表现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基础研究中发展一流学科,并响应国家的重大战略诉求。
高等教育自信首先要建立在一流人才辈出的基础上。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大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客观性与可接受性,呈现出短视功利的培养目标、同质化的人才标准、刻板僵化的培养方法等问题,导致杰出人才“冒”不出来。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建个性化的人才标准,实施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发展,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自信也表现在多学科基础研究方面克难攻坚的勇气。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发明的最重要环节。有研究显示在基础研究上,我国“985工程”高校的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科研实力、22个学科的论文影响力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且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明显,缺乏学科竞争力。高等教育要有正视学科整体发展不足的勇气,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创新研究制度改革;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贡献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探索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发展,推动学科跨高校、跨地域或跨国际协同发展。增强学术自信,参与修改和制定学科国际标准,争取世界高等教育制度话语权。
高等教育自信还体现在大学服务社会要与国家和民族复兴同向借行的价值选择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大学服务社会要以深度契合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为使命,将民族使命、国家道路与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到办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回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沿研究以及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诉求;以开放的胸怀,瞄准国际前沿与未来国际重大战略问题,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施全球研究计划,组织大规模国际合作研究,逐渐在国际事务、经济发展、文化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rate university and subJect and maturity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LI Tai-ping HUANG Fu-kun
Abstract:
The first-rate university and subect is acentennial dream of scholars and it is now the national strategy. This reflects the maturity and prid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oenisting with the world first-rate institutions. Thu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functioned differentl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first-rate university and subect; higher education; selfconfidence; maturity
作者简介:
李太平(1963)男,湖北蕲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德育理论研究;
黄富琨(1973)男,湖北孝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