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指数 2016:贡献度”旨在从教育三大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相关维度出发,根据我国教育统计中的“高端人才 (研究生)培养数”“科研支持经费”“(重大)实验室平台数”“社会服务收 入”等相关数据,反映国家及其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不含香港特别 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数据)教育贡献程度 2015 年的基本状态及 其排序。
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贡献程度是“十三 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状态的重要指数,它能够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 中教育教学的产出与效益,能够结合其他系列指标系统分析和反馈教育投入产出 的办学效率。
一、指标选取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对教育贡献度指标的研究和探讨颇为丰厚,相关 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甚至是政治学的研究学者。国内外部分专门从 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还据此开发研究出各式各样的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排行 榜——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美国的 U.S.NEWS、英国的 TIMES,国内则有武书连(中 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校友会等大学 排行榜。
对这些排行榜的研究分析显示:其指数或指标的摄取有一定的主观偏好—— 美洲国家学者偏好于社会服务(捐赠)、学校声誉以及学生成绩(名次区间), 欧洲国家学者偏好于学生教育教学满意度和学习完成情况(毕业预期、就业预 期),国内学者偏好于自然学科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际论文)和在校师生比和班 级额度(规模)等观测指标。
我们认为,综合来看,从教育三大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 会服务”三个维度“三位合一”来考虑和选择指标,不仅符合我国国内的教育实 情,亦符合国际教育贡献综合研究的潮流大势。从下位指标组成的完整性来看(尤 其是“科学研究”指标),高等教育是指数(指标)选取的首选学段。此外,我 国高等教育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多依托一个重要载体——(重大)实验平 台:诸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重要的实 验平台是教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应 用领域)的重要标志。
根据上述考虑,“中国教育指数 2016:贡献度”的指标选取依照“简要典 型、完整可比”的原则,在高等教育学段中选取“研究生在校生数”“科研经费 拨款”“(重大)实验平台数”和“社会服务收入”等相关数据进行测算。 “中国教育指数 2016:贡献度”三级指数测算采用“数值倍化法”的基本思路。
“中国教育指数 2016:贡献度”的原始变量——“每十万人中研究生在 校生数”“公共预算内科研拨款”“三级(国家、国家重点、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数” “校办产业与社会服务收入”等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 2015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 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教育部、 科技部相关网站(如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