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



  由长江教育研究院和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联合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经过经过预评、征求专家意见、终评等环节,现已揭晓。“全国教育大会成功召开,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10件新闻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

  2018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分别是:

  1.全国教育大会成功召开,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会议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 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18年5月2日,正值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全国各族青年、向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3.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4.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学前教育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针对“入园难”“入园贵”等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意见开出“药方”,明确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具体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文件,同时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磅政策性文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5.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2018年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四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通知》显示,治理任务包括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等。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要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集中整改,要于2018年底前完成;第三阶段,专项督促和检查,要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通知》对依法维护学生权益,坚决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推动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6.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严控书面作业量

  2018年12月28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了30条措施,具体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内容。

 

  7.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2018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此报告基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2015年起开展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第一周期六个学科的监测数据,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集中展示了10条结论,包括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良好,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业表现良好,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等。同时,报告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建议,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8.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31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会。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

 

  9.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2018年1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以及部分教指委代表出席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全世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国标》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参与的专家教授达五千多人,其中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研制工作历经4年多,先后组织了数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此次发布的《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编制过程历时近2年,由数十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并广泛征求院校、行业和企业的意见。教育部将成立2018-2022年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新一届教指委作用,开展《国标》的宣传、解读、推广工作。

 

  10.教育均衡:“一块屏幕”能否实现?

  2018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在朋友圈引起了广泛的自发式传播,进而引发了一番“教育均衡”问题大讨论。报道介绍了一个贫困县中学通过接入成都七中网校直播而让更多的学生考入一流高校的故事。作者克制的文笔直击教育均衡问题,表现了中国教育水平在地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中国最前列高中”成都七中与“零一本”乡村学校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展现了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教育均衡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这篇报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争议,一些人认为文章可能夸大了远程教育的功能,也有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均衡问题还可能带来新的不均衡,还有人觉得这份努力仍然是有积极作用的,不可否认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均衡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确定了11项攻坚行动,其中有一项就是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包括了很多内容、举措在里面,比如说硬件方面,教室、实验室、器材的配备,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支持,包括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等等,教育信息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重要的方面,这项工作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还在路上,还需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