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兵 陈港 侯耿耿 | 立体多元: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主持人语:

  生活·实践教育”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指导,在长期系统研究和学习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教育实际和需要,通过十余年的教育改革探索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河南华信阳光教育科技集团秉承“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广泛开展教改实验,培养真善美的能适应社会生活且实现自我超越的人,通过立体多元“活”的课程体系,开发 40 余种素质拓展课程,从基础知识教育、特色英语教育、经典国学教育、高雅艺术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六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推进生活·实践教育落地开花。近年来在生活·实践教育指导下,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全国多项赛事中取得佳绩,学校办学也获得河南省与郑州市的多次表彰。

 

立体多元: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访河南华信阳光教育科技集团总校长侯耿耿

刘来兵 陈港 侯耿耿

  一、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价值意蕴

  《生活教育》: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应试教育依然大有市场,素质教育推行困难重重。请问贵校当初为何会想到以生活·实践教育为学校的价值导向呢?

  侯耿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先生强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首先强调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由生活决定,教育改造生活。但是生活不等同于教育,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其次强调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也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场所,一方面利用社会的力量促进学校的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的进步。最后强调教学做合一:“做”作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求适合,谋求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富有启示,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教育与生活不能割裂,教育不通过生活也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继承并发展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了生活·实践教育学说。“生活·实践教育”是周洪宇教授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教育中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三脱节”现象,又经过十多年的“阳光教育”实验,而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生活·实践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生活·实践教育”是在陶行知原有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原理的基础上,发展为六个原理,即: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实践即教学、世界即学校、创造即未来。在以上六大原理的基础上,周教授提出“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实育(实践教育)、合育(合作教育)、意商(意志商数)教育”,进而提出了“六力”,即生活力、学习力(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力(实践即技能)、自动力发展为自主力,合作力(注重集体生活共同生活中培养)、创造力。可以说,这一理念既有全球视野又颇具中国特色,既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又直面现实问题,正逐渐汇聚成为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我校也是这两种理念的坚定追随者与践行者。

  《生活教育》:刚才您谈到生活·实践教育的价值,那您认为对还没了解生活·实践教育的人们如何进行介绍呢,进而引导他们也施行生活·实践教育。换句话说,您认为生活·实践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侯耿耿:首先,生活·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不是单纯的高分学生。所谓真善美是指具有求真、善良、追求美好的品质,所谓活人是指能适应社会生活且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总结起来就是:生活·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具有求真意识、善良品质的,对未来美好事物不断追求的,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这既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继承,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不断突破。其次,生活·实践教育的六大原理是指: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实践即教学、世界即学校、创造即未来。分别从生活、生命、生存、实践、世界、未来等六大维度论述教育的指向,这六大维度也是紧紧联系着学生的一生,可以说生活·实践教育的六大原理体现的不只是涉及学生的学校教育,更是关涉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持久的、巨大的。最后,生活·实践教育强调的三维教育是指实育(实践教育)、合育(合作教育)、意商(意志商数)教育。通过实育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实践力,通过合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力和学习力,通过意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和创造力。三维教育目前并未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内,我想未来生活教育的实施必然带来学校教育体系的一大变革,将会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一剂良药。届时,也将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生活教育》:既然生活·实践教育对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请问您可以具体说一下实施生活·实践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吗?

  侯耿耿:我认为生活·实践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体系的变革,二是加强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三是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首先,我认为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是最大的。我们根据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基础,建立了立体多元“活”的课程体系,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开发了不同领域的 40 余种素质拓展课程。实践表明,这样的课程安排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得以真正的全面发展。其次,我们的教育开始与学生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年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和数学课时常常发呆走神,但对于围棋、书法、插花这类课程却格外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兴趣课程的热爱来强化学生对语文数学科目的学习,慢慢地,学生得到的认可多了,取得的进步多了,学生也就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在心理学上,这叫普雷马克的原则,即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原本不喜欢的活动。这种生活·实践教育体系,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都慢慢提高了。最后,在教育评价上,学生的生活实践课程的表现也纳入了期末总成绩的考核中,也就破除了单单以学科成绩定义学生的痼疾,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方式,能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进而逐步提升自信心,健康地成长。总的来说,这三者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影响的,在生活·

  实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念下,课程、教学与评价正在逐步地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生活·实践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探索

  《生活教育》:您刚才所说的生活·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原理、三维教育涉及面比较广,也是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那贵校是如何安排课程的呢?

  侯耿耿:我们设立了立体多元“活”的课程体系,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全面解剖生活·实践教育,使其能够具体落地开花。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为了创设活的教育课程,除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我校开发了不同领域的40 余种素质拓展课程,如钢琴、古筝、跆拳道、魔术气球、插花等等。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可以自由选修两门课,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五点钟,整个学校学生走班上选修课,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潜能。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课程分为六大维度,分别是基础知识教育、特色英语教育、经典国学教育、高雅艺术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在基础知识教育上,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标准课程开设基础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讲述知识,或者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互动中学习知识。在特色英语教育上,开辟英语角、英语配音活动、国际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场景中、在英语讲说实践中学习英语。在经典国学教育上,我们不仅有经典文章的诵读,还有围棋、书法、功夫等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国学课程,从而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孝道意识、文明意识、综合国学素养。在高雅艺术教育上,我们开设有钢琴、舞蹈、音乐、美术、古筝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每个学生至少有一种艺术特长。在生存技能教育上,开设有健康课程、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和讲座,还有野外生活拓展活动、自然灾害演练、烹饪、洗衣等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质量。最有特色的是综合素质教育,也是与生活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有篮球、乒乓球、滑轮、跳棋、魔术、小小主持人、朗诵、小马过河、两人三足、时代列车等多达 30 种课外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生活中,既培养了兴趣爱好,又增进了身体健康,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正如周洪宇教授所说,我们的教育既要关照生活里的每一个人,也要关照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人生的主角,每一个人都不能被放弃。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课堂,陪伴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成长,实践是有效的教育工具。把教育融入生活,以实践推动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实现生命的自觉,树立生活的自信,达成生长的自主,是生活·实践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活教育》:您所谈到的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体系里面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那能不能从一些具体实例中来谈一谈生活·实践教育呢?

  侯耿耿:其一,寄宿学校的一日生活皆教育。我校是寄宿学校,学生年龄 6- 13 岁不等。每周有 5 天时间师生都在学校,这也就更有利于我们以“集体生活”为契机,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我们的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不论是早起的洗漱、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晨练、早餐,还是上午营养餐的领取与运送,课间活动、教室卫生打扫,抑或是午餐前活动、午睡、下午的素质拓展活动、晚检等等,都成了老师教育引导孩子的契机,学生组织“小督察”协会还会对孩子们的一日表现进行评分评价,每天通过少先队广播室广播,激励孩子们创新争优,自主成长。家长评价华信培养的孩子,不仅功课好,而且会生活。

  其二,有烟火味的家庭作业——生活实践作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生活素养,我校分不同年级,每周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学会生活。从洗袜子、刷鞋子,到整理衣柜、擦拭桌子,再到熬粥、蒸米、择菜、炒菜。真实生活场景里需要做的,都成了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作业。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与熏陶下,孩子们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而是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负责的有责任、有担当、会生活的“活人”。

  其三,移动课堂之春游、国内外夏令营活动。周洪宇教授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六力原理中的其中之三力“实践即教学、世界即学校、创造即未来”,对我们的课程安排与活动组织影响很大。让儿童到真实的社会里,到大自然中,到省内外、国内外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学校会组织年度春游活动和夏令营活动。例如春季师生一起到洛阳观赏牡丹,行走在花丛中,嗅着花香,共同吟唱出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千古佳句,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体验,有感而发。再例如学校开展的“拥抱自然,探秘内蒙”研学夏令营活动,师生一起住在蒙古包里,吃着烤羊肉,喝着马奶酒,白天奔跑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晚上进行篝火晚会,那种对内蒙古的感知,对大草原的感受,远比阅读书本上对内蒙的描写生动得多。另外,学校还开展了“动物园奇妙之旅”广州长隆研学、“走进横店·穿越历史”影视研学之旅、“筑梦江南童萌荟”之上海迪士尼苏杭研学营、印象西安古都——红色研学之旅、美国常青藤学校行、英国伦敦爱丁堡游学行等夏令营活动,都旨在为孩子们打开真实的世界之门,在世界这本教材里,让师生共同成长。

  其四,校长每月一封信,全年 12 封信引领下的生活·实践教育实践探索。2016 年 10 月 22 日我校特邀正在开封参加“第七届教育学科评议组第二次会议暨 2016 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研讨会”的周洪宇教授亲临指导,给我们带来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周洪宇教授的大力支持下,2018 年 12 月在南京实验国际学校举办的“全国生活·实践教育年会暨首届生活·实践教育实操培训会”上,我校正式加盟全国生活·实践实验学校联盟共同体。我们根据“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 2019 年 1 月开启了“生活·实践教育”实验。为在“生活·实践教育”中塑造孩子的品格,让孩子成人又成才,让教师、家长更绽放,我们将全年的十二个月分别定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主题活动月:1 月为“微笑月”,2 月为“感恩月”,3 月为“公益月”,4 月为“学习月”,5 月为“自主月”,6 月为“合作月”,7 月为“实践月”,8 月为“计划月”,9 月为“生活月”,10 月为“爱国月”,11 月为“创造月”,12 月为“总结月”。实验期限为 1 年,一年之后再进一步提升活动主题。在这个顶层设计当中,4 月、5 月、6 月、7 月、9 月和 11 月,每个月对应的主题活动教育一一对应生活·实践教育的“六力”培养,即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同时我们也加入了“两会四心”的培养主题,即会计划、会总结,具有爱国心、公益心、感恩心、乐观心。这也是我的教育观,是我对孩子应具备的素养的要求。在具体的实验环节,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月实施计划与总结回顾活动。一是每个月校长都会向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发一封信,对当月即将开展的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内容以及具体操作事宜予以解读,发出全员参与倡议,并在学校网页和微信公众号里进行发布;二是在月初举行启动本月主题活动仪式,既对上一个月活动加以总结和奖励,又布置当月活动计划和具体安排;三是无论教师、家长抑或是学生,都以打卡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来参与,所上传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作为月底总结和奖励的依据。例如,2019 年 1 月的“微笑月”。我通过学校公众号发出了以《让我们用“微笑”开启 2019——做一个笑对人生的人》为题的第一封信。解读了微笑的力量与保持乐观、笑对人生的意义,并发出了微笑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传递微笑、传递善意的号召。2019 年 2 月,我又以《让我们用“感恩”开启二月——做一个“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人》为题发出第二封信。这个月刚好是寒假,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借万家团圆之机,用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应该是最为适宜和贴切的活动主题。因此我在信中说:“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的善良。我倡议:让我们用‘感恩’开启二月,做一个‘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人,让我们一起将感恩传递,将温暖传递!成长,从感恩开始!”具体要求师生做到学唱歌曲《感恩歌》,为要感恩的人做一些事,表达你的感谢,例如:可以制作一个贺卡,送出一束鲜花,做一顿饭,送上一个温暖的拥抱,拨打一个感恩的电话,发出一条感恩的微信或者短信,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等等。在全年的 12 个月里,我们调动了家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深入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更新了观念,培养了师生家长的“两会四心六力”。

  三、生活·实践教育的初步成效

  《生活教育》:请问贵校在实行生活·实践教育之后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呢?贵校取得了哪些荣誉呢?

  侯耿耿: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回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我校实行生活·实践教育以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主要涉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获得、人格的培养,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学生在一些兴趣活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进而提高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我校学生在众多活动比赛中取得奖项,如在第五届“阳光之美”杯国际少儿艺术大赛、新郑市红歌比赛、“中国梦”第四届全国校园艺术大赛河南选拔赛、全国啦啦操联赛信阳站、全国啦啦操联赛暨中国啦啦之星争霸赛、河南省“传承”杯大众跆拳道馆校精英赛、第九届 ICAA 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新郑市教体局举办的教育艺术节、2019年郑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轮滑比赛暨郑州市轮滑公开赛、郑州市“童心向党.幸福成长”诗歌比赛等比赛中,我校许多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面我们专门对这些获奖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比以前高,也更自信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同时我校也取得了不少荣誉,2018 年被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授予“全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新郑市 2018 年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在河南教育行业年度总评榜中被授予“年度口碑影响力民办学校(中小学)”,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授予“2018 年度教育行业领军品牌”,2019 年在河南教育年度盛典中被授予“2019 年度综合实力中小学”,被中共郑州市社会组织委员会授予“郑州市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2020 年被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明办、共青团郑州市委等单位共同授予“最佳少年才俊奖”。这些荣誉的背后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重大关系,生活·实践教育在我校开花结果,取得良好成效,相信在生活·实践教育的沃土上,我们的教育会越办越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教育》:请问您对生活·实践教育未来有何展望呢?

  侯耿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化教育改革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活·实践教育将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培养真善美时代新人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也是我校坚定不移的教育追求。

  《生活教育》: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愿贵校能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指导下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刘来兵,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活教育》特约编辑;陈港,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侯耿耿,女,河南华信阳光教育科技集团总校长,教育博士。本文选自《生活教育》2 0 2 0 年 6 月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