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话题】学习习近平同志《论教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从思想导读、逻辑溯源、关键课程等角度,谈学习体会。

  【思想导读】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事关中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论教育》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开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的“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观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纵览整部文集,习近平总书记以“育人”为逻辑起点,围绕“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改革”“创新”“教师”“人才”等教育事业的基本范畴,科学回答中国教育问题,形成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在这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立德”“树人”明确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制度优势及实践特征。“社会主义”则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人民”明确了中国教育的立场,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改革”与“创新”强调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凸显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依靠与保障。“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当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范畴不限于此。

  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和实践要求,这就是“十一方面部署”。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十一方面部署”是在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本质特征、总体任务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提出来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周洪宇)

  【逻辑溯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论述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为源泉,由此构成了“建设教育强国从何而来”的深厚历史逻辑。在《论教育》一书中,多个篇目对此均有体现。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认为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邓小平同志察觉到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后,强调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还要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等重要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党的教育理论成果,阐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弘扬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观的弘扬和创新。培养什么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礼记·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怎样培养人方面,总书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学习态度的智慧,鼓励少年儿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广大青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谁培养人方面,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引用《朱舜水集·劝兴》中“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指出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另外,尊师重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及《周书·卢诞传》中“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例,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家庭教育方面,总书记以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古代经典故事为例,引用《左传·隐公三年》中“爱子,教之以义方”和《资治通鉴·晋纪十八》中“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志明)

  【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论教育》一书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篇目,比较完整体现了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承担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注重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养成,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思政课必须承担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也是由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接班人,而政治合格是首要前提。

  “六要”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抓手。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广大教师亲切会面,主持召开教师座谈会,亲自给教师团队回信,从中可看出总书记对教师作用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符合“六要”的基本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要强是“六要”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发展的基本方向。“守正”就是坚持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即政治性、理论性、价值性及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关于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具体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八个统一”的逻辑起点,它决定了思政课的本质,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

  加强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障。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加强党的领导既是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由于思政课的独特性,思政课建设必须全国一盘棋,必须全社会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秀红)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