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昌 | 公平而有质量——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讲习嘉宾:申国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江教育研究院秘书长)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位,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什么要强调“优先位置”?“优先”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申国昌: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强调“优先位置”,是为了突出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民而言,通过教育传递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能够以良好的姿态应对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国家来看,当今世界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究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于教育。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只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跻身教育强国,以此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民族来讲,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亦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当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更近了一步。

  在宏观规划上优先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强调保基本、补短板,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还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在学前教育中扩大普惠性资源,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更好地保证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合理分流等。

  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中义务教育要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教育财政经费应当合理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实现政府与社会资助全面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真正为其提供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机会。

  在公共资源上优先配置。学校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办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应当立足现实,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与欠发达地区师生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师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延展教育公平的宽度和深度

  记者:“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特别受到社会关注。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上好学”,“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怎样的现实指向?

  申国昌:“公平”“质量”两个词,概括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日渐高涨的高质量教育期盼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由过去“想上学”转变为追求“上好学”。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包含两方面的现实指向:一方面,继续拓宽教育公平的宽度,即从教育机会入手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或者地区局限而耽误学业。应以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为重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贫困群体、薄弱学校倾斜。另一方面,挖掘教育公平的深度,由关注教育机会的公平转向追求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即发展个性化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适合自己的教育。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避免工厂式的培养方式,从而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教育只有尊重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才能有效保证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标本兼治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难题

  记者:现在入园难、择校难、大班额、校外培训过多过滥,都是人民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抓住症结,从根源上破解,从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初衷?

  申国昌:这些问题正是人民日益高涨的高质量教育期盼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普惠性资源不充足,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素质教育理念推进不深入,以及教育市场治理不规范,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路上的绊脚石,成为制约公平而有质量发展教育的瓶颈。

  要建立幼儿园普惠健康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合乎标准的幼儿园,探索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注重师资统筹安排,力求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从而破解择校难题。探索学区化管理模式,尝试集团化办学,以期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同时,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要通过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师待遇,示范性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之间结对子,实现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来解决大班额问题。

  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下,催生出来的教育培训野蛮生长等现象,既要从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健全课后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治标,又要从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上来达到治本的效果。家长以及全社会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扭转“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记者: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中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尽管大国工匠举足轻重,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并不顺畅。目前来看,我国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跨越怎样的障碍?又要补上哪些短板?

  申国昌: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洋务派出于实业救国的初衷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就是我们近代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当今职业教育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其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较为有限。当前,教育内部结构中的“重普教、轻职教”,用人制度中的“重学历、轻能力”,人才评价制度中的“重知识、轻技能”,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

  职业教育亟待破除各种藩篱、补齐自身短板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第一,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必备本专业以及教育学相关知识外,还应当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能够给予学生切实的实践指导。第二,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第三,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在纵向与横向上使之贯通。既满足学生上升需求,又促进其多元发展;在社会认可上,严格要求职校生入学门槛以及毕业标准,并健全相关职业证件认可制度。第四,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

  来源:《湖北日报》